網頁

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

新年踏步走 造訪素/蔬食運動始祖



「延續我們的好傳統,新年第一天,我們去……,然後到知名素食餐廳用餐,午餐之後……」

在這個非營利組織工作了一年,我現在才願意相信:第一天不上班,以文化和美食,開啟一年的工作。去年,我以為誤打誤撞,撿到吃喝玩樂大好康

新年恭喜道賀聲,在火車站出口此起彼落。嘖!嘖!嘖!同事之間彼此親吻臉頰三次,只有在新年時刻,比利時荷語區白人住民才會觸碰臉頰,不像法語同胞平日見面,立刻來個臉頰親親。

去年我們在烹飪工作坊,自己製作前菜和甜點,今年是城市知性之旅,跟著導遊從源頭認識Gent根特,它是近年來獲得旅遊界許多好評的老城市。

在古老的聖巴夫Sint-Baaf修道院裡(第一張照片),燭光小酌匯聚的知性能量,最讓人心神和歷史陶醉。駐足街頭塗鴉,進一步認識根特街頭新興的牆壁彩繪。導遊說,雖然不少市民公認某些塗鴉有城市藝術價值,甚至國際知名,可是塗鴉的本質,不是永久保存,如果顏色剝落,會有新的塗鴉蓋過褪色的舊塗鴉。



導遊在古城堡停下腳步,他宣布下一段美食之旅就此展開。原來,不知不覺間,已經走到午餐地點。我經過這裡好多次,從來沒注意到這家擁有眾多蔬食飲食者高評價的餐廳



根特人同事說,根特的素食/蔬食運動和這家餐廳關係密切,雖然換手數次,可是經營初衷屹立不搖:採取本地農家生產的有機蔬菜,透過烹飪工作坊和出版食譜書籍,推廣蔬食飲食理念,激發做菜靈感。

比利時荷語區有個響亮的口號「星期四素食日 donderdag veggiedag」,提倡者是位於根特的非營利組織EVA(備註一),不少城市以及機關行號,包括根特,都會在星期四推出素食餐點,或是全素食,一天不吃肉。去年成功利用社群媒體動員,獲得廣大響應的「無肉日」,也是EVA的傑作。它成立目的很單純:推廣蔬食。可是它的行動全方位:網站是豐富的蔬食美食資料庫,餐廳、外燴、食譜通通齊全。EVA也為廚師舉辦受訓課程,提升素食烹飪技能。同時遊說政府,減少比利時的肉品生產(備註二)。

比利時沒有佛教茹素傳統,但是素食餐廳和推廣素食的團體,加上健康和環境意識,以及公部門有心配合,選擇素食的民眾愈來愈多。

今天是素食餐廳的休息日,餐廳特別為團體訂餐敞開大門。前菜是芹菜和芹菜球根湯,搭配加了杏仁家堅果的gremolata。主菜是自助餐,有燉素牛肉、烤南瓜、烤馬鈴薯、polenta玉米薯條、savooi甘藍,另外有青菜冷盤和無蛋美奶滋。

燉素牛肉是比利時傳統菜stoverij/carbonade flamande的素食版,用麵筋取代牛肉。久聞這道麵筋版燉牛肉,迫不及待淺嚐一口,味道和我的期待,落差過大,這是我吃過最不好吃的麵筋料理方式,或許我的味覺對麵筋料理,已經建立一套品嚐模式。整體而言,主食食材新鮮,可是烹調方法平凡。不過,甜點扳回我的失望!白荳蔻口味的義大利奶酪panna cotta,佐覆盆子醬和棗子餅乾,布丁口感的奶酪搭配香酸的覆盆子,加上酥脆微甜的棗子餅乾,口感層次豐富,白紅金黃色澤漂亮。


「Vooruit前進」在左後方,右方是社會史協會,可說是比利時的社會運動史收藏館

午餐吃完,還有行程。下一站是參觀根特著名的藝文中心「前進Vooruit」,二十世紀初為工人階級而建造的人民禮堂,至今依然秉持相同理念,舉辦適合各種年齡層的藝文活動(備註三)。公關部門特別為我們量身打造導覽內容,從歷史、內部表演空間、辦公室、到頂樓高塔,全部展露無遺。



關於藝文活動和演唱會的垃圾處理,負責人感慨的說:「我們的目標是零垃圾,可是只贏得一半的勝利。」最終目標希望完全沒有丟棄式產品,包括可以回收的鋁罐包裝,飲料廠商負責再用大瓶裝玻璃容器。那一半的勝利是什麼呢?原來的拋棄杯子改成使用玉米製造可分解的一次使用飲料杯。可是,她也無奈地說, 「前進Vooruit」場地的承租者不在此限,許多廠商自己帶進丟棄式飲料產品。


和「Vooruit前進」建於同一時期的社會黨黨部

在這個人手一杯外帶咖啡或是奶茶的一次方便社會,有了零垃圾的理想,才能讓我們前進和想像。結束今年第一天知性工作日,帶著滿滿的期待,接受新的一年挑戰!看看自己一年的職場待辦清單,比去年更有挑戰;但願善用零碎通勤時間,在 「鬆餅巴洛克」和中文世界的網友,交換我的非營利綠色工作心得,以及移民媽媽的生活掙扎。


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

刈包英倫風 電視名廚詮釋台灣小吃


頭戴藍色聖誕帽的工作人員,站在來往英倫海峽的歐洲之星車門前,對我微笑。確認火車票無誤後,我在艙門旁的期刊架,飛快挑選兩本雜誌。其中一本是Time Out,最後衝刺倫敦吃喝玩樂!才沒翻幾頁,讓我瞪大眼睛:「吃街頭--台灣蒸包」!這是英國名廚J. Oliver 雜誌的合作內容, 左頁交代食譜和做法,右頁是近黑色的底色,擺著雪白刈包(備註一), 白身粉紅圈的櫻桃蘿蔔沙拉配菜,襯托這道大英異國小吃的珍貴嬌美。


華裔青年餐飲創業


自從2015年春天,三位華裔青年在倫敦蘇活區開設Bao刈包專賣店,不僅吸引媒體目光和好評,必須在店外排隊等候的顧客,也證明三位創店者的生意眼光和手藝。Bao在三位有設計專業的主人巧手雕琢後,好像小心翼翼捧著維納斯的白皙貝殼,亮麗展示它的內在美味。

Time Out給了Bao五顆星滿分,金融時報評為「倫敦的高端台灣料理」。Bao的菜單,容納了台灣人的思鄉情調和小吃驕傲,刈包、鹽酥雞、豬血糕都包了。

根據媒體報導說,這三位有餐飲創業精神的Bao創辦人,從2012便在市場擺攤,逐漸打開知名度,也獲得許多好評。印度裔名廚、也是餐飲企業家Karam Sethi看準Bao在倫敦都會的潛力,雙方決定合作在蘇活區設店。


倫敦博物館的酒杯

奈潔拉Nigella的包趴


倫敦都會新貴就此吹起台灣小吃刈包風。與Jamie Oliver合作的「食物賣藝人Food busker」在Oliver旗下雜誌和Foodtube推出「台灣蒸包」。他用鑄鐵鍋製作切塊醬油紅燒五花肉,櫻桃蘿蔔沙拉取代台灣經典版必備的酸菜。

去年十月出新書,另一位地位更響亮的電視名廚一姐Nigella,則是親自到裝潢現代的Bao店取景,一對台港裔配偶,亦即兩位創辦人現身電視畫面背景。她詮釋的台灣刈包「豬肉包pork bun」,非常吸睛,就在她新書封面右上方。由此可見,這個白嫩可口的台灣包,受到英倫美食前鋒和電視名廚的高度親睞。

Nigella用海鮮醬為主軸,兩小時低溫封烤去皮的大塊五花肉,達到爆汁軟嫩的口感。搭配油炸小紅洋蔥和綠色沙拉,以及自製的新鮮薑蒜甜辣醬。在她的「包趴」節目裡,下班的三五好友,自己拿起熱騰騰刈包,放入軟糯多汁的肉片、油蔥、時蔬、甜辣醬,刈包變成party主角,倫敦白領的休閒聚會美食。


我的倫敦大都會吃趴


模糊正宗口味的疆界


英國電視名廚詮釋的刈包,在我們這些吃刈包長大的台灣子民看來,覺得不倫不類?還是別具創意?

符合家鄉口味的指數,總是同鄉積極檢驗的主題。倫敦Bao店臉書,有台灣人直言不好吃。另一位華裔電視廚師黃瀞億,華人時常批評「根本不是在做中國菜」,台灣人看了她做的台灣小吃,跳出來質疑「台灣有這種小吃嗎?」

地處自豪本土美食的比利時,我個人倒是佩服英國都會美食先鋒和這些膽敢另類的廚師,他們的求新求變,勇於跨過正宗口味的堅持界限,加上英語文化勢力,緩慢地,擴大西歐異國料理的視野。


Eurostar新車廂,和德國ICE同款,往來巴黎和倫敦

回到歐洲大陸的車上,我同樣拿了雜誌打發時光。在一本英國家居設計雜誌,讀到專訪在英國長大的香港裔女性老闆,敘述華裔背景的她,如何和母父執輩慶祝新年。看來,三位Bao店創辦人的執著認真,不只吹起英國都市裡的刈包風,而且也在時尚媒體,輕綴年輕華裔英人的文化觀點,就像他們為白皙珍珠般的蒸包,撒了薄薄一層甜花生粉。

(往下點,有 ✐ 食驗)

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

歐洲公民提攜行動 拯救耶誕新年大餐危機



耶誕party吃什麼?跨年大餐決定了嗎?開胃菜小點是義大利陳年風乾火腿捲秘魯綠蘆筍、香煎日本鮮干貝、焗烤法國生蠔,前菜是阿拉斯加野生鮭魚佐鵝乾醬汁,主菜是阿根廷牛排配塞浦路斯新馬鈴薯,甜點是墨西哥覆盆子巧克力慕斯。美酒則是正宗法國香檳,以及來自智利、澳洲、美國西岸的佳釀。這是我信手拈來,出現在12月美食刊物的大餐建議。

年節將近,人們總是尋找罕見珍饌,慶祝幸福時刻。一年一次,難得嘛!


異國珍饈是氣候暖化的幫兇


義大利農牧協會Coldiretti指出,氣候暖化危機,就呈現在我們的餐盤。飛機運送到義大利的一公斤智利水蜜桃,製造21.6公斤二氧化碳。如果我們選擇地方物產,減少交通運送過程的化石燃料消耗,將大為降低碳排放,抑制氣候暖化的全球問題。


自製安特衛普市政府廣場下雪照片

聖誕大餐和新年狂歡趴進入倒數計時,可是,比利時聖誕節前的氣溫卻高達17度,相當冷涼的夏日壞天氣氣溫。今年的冬天,變成比利時的爛夏天。各地聖誕市場的保麗龍假雪、製冰機狂命製造的滑冰場、北極白熊裝飾,讓人覺得虛假可悲。


縮短歐洲農產物流配送的18個積木


溫暖的冬天在歐洲,已經不是第一次降臨。因此,尊重環境和拯救氣候的議題,喚醒許多歐洲公民自覺。泛歐的地方農產社團和農業研究機構早已攜手合作,希望能建立有效而且低碳的物流網絡,迎合愈來愈多想要購買地方新鮮農產的民眾心聲,期望為歐洲地方農業和高自主意識的消費者,開闢有別於生產工廠到超市的主流配送模式。


攝氏15度,逛布魯塞爾聖誕節市場

位於法國馬賽附近的社區支持農業國際平台Urgenci、比利時魯汶的「食物團隊」Voedselteam、德國弗來堡的地方農業研究機構Aëronauten、芬蘭赫爾辛基的有機產業傘狀組織luomuliitto,花費了兩年時間深入研究調查,以一手的經驗,像玩積木似的,建立了18個模組步驟,讓眾多歐洲地方社團、民眾、和農民,務實組織共同地方生產和社區消費。這本實用的手冊「另類食物運銷體系訓練:地方物流」Training in Alternative Food Distribution Systems (AFDS): Regional logistics,如同新生須知,在18個步驟之中,以自身經驗,建議地方農產共同購買社團,建立有效實用的運銷系統。 

兩種現行傳統配銷是,消費者自己跟農家購買,或反過來,農家/生產者送貨給消費者/市場。可是,隨著農業生產者和另一端的高自主意識消費者人數提高,傳統產銷模式捉襟見肘。

因此,四個團體奠基在參與、信任、透明、水平決定的民主價值觀,鼓勵主動的公民參與,提出德國、法國、比利時多年摸索之後的產銷模式,讓各地民間社團考量自身條件,找出最合適的另類產銷體系。這些描述文字很抽象,我會在另一篇文章,另外介紹比利時的另類產銷模式。

(下圖是Urgenci製作的全球CSA社區支持農業分布圖)




西方歐洲的生產消費互惠 來自東方日本的提攜啟示


如何串聯農夫和消費者,從生產、訂購、運送、到消費,縮短運送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減少空氣污染,而且拉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共生互惠,這四個組織都是資深專家。可是,他們秉持的地方農業和公民互惠意識,卻是來自1978年日本有機農業研究會的「提攜」精神。訓練手冊18個模組開始前,重申十點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提攜方法:相互扶助、計畫生產、(消費者)全部接受、互惠決定價格、相互理解、自主配送、民主參與、相互學習、適當生產規模、攜手邁向理想。 


比利時提攜:圖中的綠色消費者代號,其中一人就是我

我也是比利時「食物團隊」會員。比利時弗蘭德倫暨荷語區地方農產組織「食物團隊」Voedselteam,目前共有175個食物團隊,2016年即將邁入20年。新的食物團隊一直陸續成立中,例如,我加入的食物團隊在2015年中成立。

透過食物團隊的網路商店,我會定期訂購附近農場生產的蔬果生鮮乾貨、公平貿易商店產品。嚴選而且限定的地方物產,比超市行銷包裝的特級食品,滋味更可貴,價錢更誠實,縮短的物流,更關照了我們全體人類和未來子孫面臨的氣候暖化危機。

身為職業婦女媽媽總要未雨綢繆,做好每週家庭食物消費計劃。我已經透過「食物團隊」購買了部分年節食材,還好有比利時家庭必備的大型冷凍庫,耶誕和新年的美食計畫,早就靜謐儲藏在攝氏零下18度。感謝住家附近的農家,和食物團隊的物流分配,讓我們老小四口用口福,綿薄之力對抗氣候暖化,虔敬守護地球。

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

食驗 ✐ 紅白蘿蔔番茄湯 配手工肉丸全麥蒸麵


手工,來自四隻童工之手,小松和小丙負責揉小肉丸和擀麵。平時做pizza、壓義大利麵,訓練有素的兩位小廚師,揉麵片和切麵片的工作駕輕就熟;我負責調味和切煮所有原料,三人分工合作,冬日comfort food驕傲上桌!

這道菜的靈感來自中國甘肅張掖特色菜「雞肉燜卷子」。利用食材和湯汁加熱產生的高溫蒸汽,蒸熟鋪在上面的麵粉製品。

卷子是約三公分寬的長條麵片,捲成輪狀,放在即將煮透的食材上,轉小火,繼續加熱,直到麵卷熟成。卷子因為高湯的熱氣,吸收鍋裡高湯精華,熱蒸而成的彈Q麵食。


左起:芹菜、大蔥、胡蘿蔔,歐式湯品的基本原料

第一次「食驗」,先做了一鍋蔥燒醬色排骨。蔥不是枝幹中空的細蔥,而是溫帶國家現在盛產的冬天蔬菜大蔥prei/poireau,直徑約有三公分。燒到大蔥和排骨軟嫩入味,鋪上自己做的全麥卷子。

揉麵團的時候,我會一次做兩倍份量。第一次醒麵後,一半麵團放入冷凍庫。食譜是周老師的白麵條,但因為使用全麥麵粉,水量多了10%;全麥麵團筋度高,桿來桿去、翻來覆去,壓不到兩三毫米的麵片境界,只好拜託柳哥出力,我的食驗才能繼續進行。

蔥燒醬色排骨讓人再三吮指,排骨、大蔥、卷子都是主角,通常我用Le Creuset 24公分鑄鐵圓鍋做菜,可以吃一餐以上,沒想到這次一大鍋,立刻全部下肚!



第二次食驗就是我和孩子三人的合作。全麥麵團在冷凍庫休息了近一個月,孩子完全沒有桿不動的問題。

我們先打絞肉,食譜是周老師的貢丸,尾聲我加入了薑泥和細蔥末。機器攪打透徹的緣故,兩個小廚師順利揉完肉丸,不會雙手黏膩,我也省下許多為小廚師善後的功夫。

另外做了一鍋紅白蘿蔔番茄湯,當為湯底,小廚師們的用心料理,化身茄汁肉丸全麥麵。

食驗料理重點整理:

1,一鍋基本材料,葷素皆可。例如燉雞、和我變化的比利時大蔥滷醬油小排。

2,現桿麵片。例如卷子,和小松小丙製作的全麥麵條。

3,剛好蓋過基本材料的液體,煮到八成熟度之後,在食材上放入手作生麵食。

4,用最後的十到二十分鐘烹調時間,蒸熟麵片。正確蒸麵片的時間,端看麵食厚度而定,起鍋前嚐嚐看,決定麵片的軟度。

麵片因為在食材上,不是泡在醬汁裡,因此不會粘鍋或糊底。同時,湯汁也因為些許麵粉,變得微稠滑溜。


小松和小丙壓的義大利麵和自己做的pizza

麵片彈牙,吸收蔬菜和動物蛋白質精華,小松小丙連添兩回。聖誕新年學校假期到來(備註),不妨和孩子一起下廚!

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

公平有機又少炭的聖尼古拉



去年,七歲的小松認真宣布:「聖尼古拉只是個故事。」四歲小丙以為哥哥殘酷抹黑聖尼古拉,為此他跟小松吵架,辯不過哥哥的小丙來找媽媽爸爸主持公道。小松追著小丙說:「聖尼古拉放在爺爺奶奶家的禮物,都是爺爺奶奶買的!」

有些年歲的人都知道,聖尼古拉和他的彼得助手們,都是虛構人物。可是大人們多半願意和孩子們,一起期盼12月5日夜晚,聖尼古拉騎著白馬(備註一)送給乖孩子禮物。不過,比利時荷語區小學和幼稚園,平均每七個學童,有一個學童在家並不說荷蘭語,在城市的比例更高。因此,學校拿捏聖尼古拉節日的比重,變成移民社會的討論議題


聖尼古拉、聖馬丁、聖誕老公公來送禮


慶祝聖尼古拉是許多歐洲國家的兒童傳統節日,其中以荷蘭和比利時最具規模,彷彿兒童節。有些地方則是慶祝聖馬丁。名字不同,可是意義相同。於是有人說,在聖誕夜分發禮物的聖誕老公公Santa Claus,是美國人抄襲歐洲人的聖尼古拉Sinterklaas/Saint Nicolas。

12月6日前,大人和商人絞盡腦汁。商人盤算重要的銷售商機,大人藉此「利誘」教導孩子為人處事。最常見之一是,「我的孩子送給聖尼古拉奶嘴了!我跟孩子說,聖尼古拉帶著你的奶嘴回西班牙。」比利時兒童的奶嘴期很長,可能拖到五六歲,正值深信聖尼古拉的年紀。

小松四歲時,有次過於淘氣,柳哥拿出平板電腦說:「我要寫Email給聖尼古拉。」小松驚嚇萬分,拜託爸爸不可以告訴聖尼古拉。

好小孩得到禮物,不願就範的壞小孩呢?黑彼得(備註二)裝進布袋!比利時的兒童就在「恐嚇」之下長大;台灣大人對小孩說:「不乖的話,警察就來抓你喔!」二者有什差別?警察無所不在、彼得一年才會來?


如果我長大了,我要……


今年小松八歲,他改口跟我說,真的有聖尼古拉!壞心媽媽我知道,禮物是孩子的生活目標,他為了人生夢想,決定更改自己的信念。於是,12月五日就寢前,兩人準備好接受禮物的鞋子、給彼得的啤酒。找不到給白馬吃的方糖和胡蘿蔔(因為家裡沒有消費方糖,菜園的胡蘿蔔早已收成),決定接受壞媽媽的建議,以健康的蘋果、小番茄、小橘子,給聖尼古拉團隊補充體力,完成送禮物大夜班任務。

隔日小丙起床,開心跟我說:「你看!黑彼得喝了啤酒,水果也吃了!他們給我巧克力和禮物耶!」有天,他有經濟權力,他會知道身為家長的「孝子」責任:盡職喝掉啤酒,魔法快手一揮,蔬菜水果回原位。




大人也是乖孩子


當同事H告訴我,辦公室會出現聖尼古拉巧克力、speculoos焦糖餅乾、西班牙小橘子,我訝異的說:「我們可都是成年人耶!」H笑著答覆:「可是我們都很乖啊!」

12月6日過後的第一天工作日,餐廳桌上出現了公平貿易聖尼古拉巧克力、公平貿易有機焦糖餅乾、有機西班牙小橘子。人人有獎,友好合作夥伴也獲得公平、有機的聖尼古拉節日禮物。

中秋節,台灣機關行號犒賞員工月餅或文旦,端午節則是粽子。在比利時則是復活節巧克力彩蛋、聖尼古拉巧克力和餅乾。




呼應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聖尼古拉


根據傳說,聖尼古拉和白馬、助手彼得,從西班牙坐船來到比利時,下船後,帶著禮物騎白馬到乖小孩家。現代聖尼古拉則是改坐火車、或敞篷跑車。

不只家庭和玩具商人,世代擁抱聖尼古拉節日,連機關企業也藉此贈送員工禮品。樂施會布魯塞爾分公司,平時利用腳踏車快遞零二氧化碳送貨;聖尼古拉節日的企業採購量大,依舊秉持低碳原則,特別租用分享汽車Cambio(備註三),完成低碳大量送禮使命。

送禮和收禮,都能尊重健康、環境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平衡,才是我們歡慶節日的意義。

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

蚯蚓逃跑了




A氣急敗壞的來找我:「蚯蚓跑出箱子了!是誰在裡面倒了很多咖啡渣?」我趕緊跑去查看辦公室的鎮樓之寶——蚯蚓箱,大約有數十條蚯蚓墜樓倒地,有些已經呈現脫水狀態,沒有生命跡象。打開蓋子,眾多蚯蚓好像萬箭齊發,順著咖啡渣的摩擦力,想要通往箱外的浮生世界,找尋更多更豐美的佳餚。

沒人知道箱裡的蚯蚓數量,生還數量因此不詳;但是大家都知道,我們生產的綠色垃圾,必須在此集中,變成蚯蚓姐妹兄弟的可口大餐。可是,並非所有綠色垃圾都可以成為蚯蚓美食,就像這次肇禍的咖啡渣,千萬別交給蚯蚓,否則他們會藉此竄逃,「墜樓」掉落地面,失水過多回天乏術,反倒成了蚯蚓殺手。

雖然在廚餘箱上貼了禁止麵包和柑橘皮的圖示,但是不少同事丟有機垃圾的時候,不長眼睛,經常放入橘皮、柳橙皮(備註一)。

為此,A決心成立蚯蚓志工團隊,每天排班負責為蚯蚓備餐。總共有六位志願者,我也是其中一位。  

蚯蚓志工團隊的工作項目:
  • 備餐:每日將廚房的果皮廚餘,倒入蚯蚓箱,做為蚯蚓大軍的美味餐點。
  • 嚴選:過濾笨蛋同事製造的廚餘(備註二),為蚯蚓的食物安全把關。
  • 果汁:打開蚯蚓箱下方的水龍頭,讓多餘的廚餘水份,和蚯蚓吃喝之後的液體排泄物,裝入塑膠罐,當作有機肥料。

經由蚯蚓箱導出的液體,俗稱「蚯蚓果汁」,是所有綠色植物養顏美容不可或缺的極品。我就是為了這道千百蚯蚓萃取的綠肥,而加入蚯蚓團隊。

看到這裡,或許你以為我把蚯蚓果汁裝罐打包外帶回家,餵養寶貝蔬菜、愛花愛草愛樹?不,我直接加七倍水稀釋,澆灌我認養的辦公室盆栽。

自從蚯蚓團隊成立後,再也沒聽到蚯蚓竄逃事件;我認養的盆栽,也長得綠綠胖胖的。

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

當國家安全遇到巴黎氣候大會人民動員



「妳今天要去脫褲嗎?」我像是問小孩,是否該換件乾淨褲子的媽咪平淡口吻,詢問同事U。「我有道德義務,所以我回會去參加。」她微笑著回答我。

外表冷漠,話語節制,內心善良,是來自南方國度的民眾,對比利時荷語區白人的概略描述。我的許多同事具備類似民族特質,必須有足夠的暖場,他們才會敞開心胸聊天玩笑。不過,大概經過人事部門的篩選,另一個共同特質是每個人懷抱著環境保護和公平正義的胸襟,不談高調,講究實踐。

好幾位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,更是細膩週到,隨時能捲起袖子幫助別人;願意內傷憋笑,忍受我的古怪荷語腔調和錯誤用詞。跟這類型同事合作,總讓我覺得他們像是北國的太陽。可是職場現實,也有自以為是的類型,覺得自己是老大,其他人隨時待命幫忙瑣事。

A就是一個典型例子。他和朋友發動「氣候快車」。透過網路、學校青年社團、環境和生態社團,要在11月29日動員一萬人從比利時到法國巴黎大遊行,因為11月30日在巴黎舉行第2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1(備註一)。  


國家安全至上 人民集會行動受阻


可是,一百多人喪命的恐怖攻擊,巴黎警方因而取消遊行許可。隨後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如臨大敵,不予批准所有公眾集會。「氣候快車」只好在大會前夕,緊急改道比利時西方臨海的Oostende,訴求二氧化碳排放使氣候暖化,海水水平上升。沒想到,遠離布魯塞爾的O城,也不准集會遊行,理由是「無法保障人民集會安全」。

就在巴黎13日星期五IS極端濫殺事件以前,動員人數累積到七千多人。現在,醞釀多年的集體行動,嘎然而止。所有響應的社團,急切尋找集會替代方案,例如憤怒政府阻礙集會遊行的新魯汶大學學生,沒有脫褲反諷,改演「脫衣秀」,關切全球氣溫上升的問題。

我服務的非營利組織響應「氣候快車」號召,全額贊助員工參加大遊行的車費,包車火車或巴士當日往返巴黎,期待已久的跨國動員,暫時畫上休止符。目前有兩位同事用自己的年假,加入「氣候快車」三百人腳踏車隊,踩著兩輪、零二氧化碳排放,五天到巴黎。


環保團體脫褲嘲笑 比利時減碳方案難產


同事們批判的眼光不只國際化,而且地方化。歐盟整體達成現階段減碳目標,國際社會讚揚歐盟先進的減碳腳步。可是比利時的減碳表現敬陪末座,四位環境部長在長達六年的談判,尚未達成全國性的減碳協議,環保團體在部長們開會前,快閃脫褲嘲諷「比利時褲子掉膝下,參加氣候大會」。

有沒有搞錯?四位部長?環境議題分別由荷語區暨弗蘭德倫區Vlaanderen、布魯塞爾首都區、瓦隆區、聯邦政府掌管。四位部長和首相一起出席巴黎氣候高峰會湊熱鬧,可是完全沒共識,所以環保團體譏笑「褲子掉膝下」。同事跟我解釋其中的雙關語,當你露出內褲或屁股給人看時,諷刺對方不知羞愧。這……文化差異啊!我怎麼覺得如果是我脫褲,我才不知羞愧呢?!


竹子腳踏車 非洲社會企業減碳又培力




同事O的國內減碳批判眼光甚至延伸到非洲。O利用網路群眾募資一萬歐元,向荷語區環境部長下戰帖,要求履行聯合國會員義務,撥款聯合國氣候綠色基金一百萬歐元,協助貧窮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問題。群眾募資所得,則捐助加納竹腳踏車社會企業。

2008年一位美國腳踏車工程師研發了竹造腳踏車技術,從此加納發展了數個社會企業,利用當地盛產的竹子,訓練鄉村失業的青年,開始生產竹腳踏車,並且循環栽種竹林。竹腳踏車工廠在加納,將國際的氣候環境議題、國內的青年失業和城鄉差距、造林的生態問題、國民購買水平和交通移動需求,全部連貫,一氣呵成。腳踏車是城市人的旅遊休閒工具,或是像我的短距離公務車,在非洲國家卻是受到國際矚目的新材料腳踏車。 

氣候變遷催化的蓬勃歐洲社會運動,原定在巴黎舉行各種遊行集會,在極端穆斯林恐怖分子攻擊的餘波蕩漾,被迫切割分離。這些根基深厚的歐洲民間社團,如何在國家安全緊箍咒下,監督全球政要、並且完成民間合作對話的公民使命,值得在未來兩週關注(備註二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