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密碼錯誤,請再輸入一次」我望著提款機,陷入不可思議的衝擊!有生以來首次面臨密碼失憶,莫非阿茲海默症前兆?冷靜在腦海裡翻箱倒櫃,五分鐘後,總算找出線索。提款機吐出鈔票,密碼失憶證實「勞工安全管理師」證照的考試壓力,把四個數字推擠到黑暗角落。
為了取得一張專業證照,我這個荷蘭文半斤八兩的「老外」,跟著一群老師校長上課、寫期末報告、口頭報告、並且回答口試委員問題。口試完畢如釋重負,心情輕快,沒料到考試壓力如同海洋地震,海底板塊的地震平靜結束,可是喚起洶湧波濤,導致密碼失憶。
獨立超然可是和老闆平起平坐的勞工安全管理
「勞工安全管理師」是我綜合台灣的兩種說法:第一是職業安全法裡的「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人員」;第二,因應2017年(106年)1月1日施行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辦法修正,第23條規定「雇主應依其事業單位之規模、性質,設置安全衛生組織、人員」,所以不少台灣企業正在徵聘「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師」。
比利時在2007年四月皇家法令公告後,規定各級公司機關行號無論員工人數多寡,必須有具備職業安全知識的「預防顧問」(荷蘭文preventieadviseur,法文Le conseiller en prévention),按出入該機關行號人數,以及職業風險等級,再增設「預防顧問 等級二」,或最高級的「預防顧問 等級一」,這兩者都是全職員工。法律規定,「預防顧問」在組織階層架構裡與老闆同級,負責維護職場安全和建議管理階層,角色必須超然中立。
或許看到這裡,有人問:「這種工作很倒霉!要是發生任何意外,這個勞工安全管理師不是都要負責?!」如果發生職業安全事故,企業雇主才是法律負責人,「預防顧問」給予職業場所安全建議,這是比利時法律保障「勞工安全管理師」的職場角色,避免受到雇主左右。
內外兼顧勞工和一般民眾安全
當我完成報名手續後,台灣發生讓人憤怒和心疼的八仙樂園氣爆燒傷事件;如火如荼寫期末報告時,自殺炸出客在布魯塞爾恐怖攻擊。我產生兩個大疑問,第一個是,如果台灣機關行號也受政府強制規範,必須按照出入人數和活動風險,設置不同專業知識等級的「預防顧問」,是否就能避免如此疼痛一輩子的傷害呢?
以我那些在教育界服務的「同學」來說,如果學校舉辦校慶、校外教學、運動賽事等等,「預防顧問」和校方管理階層必須備有兩項基本文件:第一,「風險評估」,事前了解萬一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和配套措施;第二,「緊急事件受理流程」,這是內部和外部的工作手冊,例如跟醫院和警方、甚至包括通知家長和媒體的分工流程。活動當天,「預防顧問」必須向相關負責維護安全的工作人員簡報。預防措施鉅細靡遺,也許完全派不上用場,但是政府用法律為盾,各產業單位用專業安全知識為劍,提供合適的職業安全訓練,主動出擊防範萬一的意外事件。
第二個大疑問是,如此盡量滴水不露的比利時職場安全,為什麼國家機場和城市地鐵的安全處理不堪一擊?對此,我找到了暫時的答案,但那是另一篇長篇大論,不適合在此偏離主題。
我的期末報告 讓職場跟上法律潮流
到底期末報告的主題該是什麼呢?我想破了頭,看了組織內部許多關於員工福祉的文件,最後決定製作一份「員工迎新手冊」(荷蘭文onthaaalbrochure)。為了保障勞工有按照勞動契約的合理勞動項目和環境,法律規定雇主在勞工上班第一天,必須解說勞動安全和內部勞動契約。
我們已有一套符合勞動法的「新員工第一天工作流程」,唯獨欠缺一份以勞動安全角度的「員工迎新手冊」。於是,我花了四個月的時間,整理現有勞動安全和衛生文件,扼要介紹預防職業場危險的方法,並且加入新的議題,例如出租腳踏車和汽車意外處理、廚房食堂衛生、垃圾分類、工作壓力調適、社會心理問題的內部應變和外部心理諮商、職場人體工學。很幸運的,我有兩位「荷蘭文小老師」幫我抓錯字改稿,期末報告如期完成!
這份「員工迎新手冊」的第一目標對象是新同事,次要對象是現有員工,如果有任何職場安全顧慮,可以隨時在雲端打開這份文件參考。其次,我製作了輕薄短小兩頁的「新人須知」,交給實習生或短期工作的義工,精簡提示火災疏散流程、垃圾分類、緊急聯絡電話等等。
訓練課程的導師,外形很像當了爺爺的「花輪」(參見櫻桃小丸子動畫),花輪爺爺總是再三提醒:「勞動安全,是以人為出發點,為了保護你、學生和同事、管理階層、甚至家長和外部救援人員的安全!」這套「預防顧問」體系背後的職業安全世界觀,根植以人為本,不但要保障勞動者的工作權益,而且要鞏固公司機關行號的永續經營,有人材,組織才能創新前進。進言之,孩子才能快樂上學,家長才能放心送孩子到校。
花輪爺爺是教育界全職的「預防顧問 等級一」,幾近退休年紀。他耐心又嚴肅指導,讓我見識預防顧問前輩的工作態度。他一字不漏詳細閱讀將近三十份報告,一起和兩位口試委員提出尖銳又具建設性的問題。我經歷整個職業安全訓練,除了提升專業知識,還有看到在比利時教育界幕後,企圖防範未然的安全體系。此「安全」不是CIA類諜對諜情報安全,卻是生命的基本尊嚴安全。
VIDEO
「我不要中美洲進口的公平貿易香蕉 ,我要比利時生產的水果。」兒童電視節目製作人E認為進口水果生產地遙遠,運送過程製造太多footprint,對環境不友善。「那麼,我們只能供應蘋果和梨子。」有機蔬果農夫K據實回答。「不行!沒了香蕉,我能做什麼嬰兒食品?!」家有幼兒的國會助理N提出不同意見。
這是我參加的「食物團隊」年度會議討論。外國人融入社會顧問V挑明要煽風點火,「希臘來的奇異果、多明尼加的公平貿易香蕉,你買哪一個?我們核心小組曾經辯論過這個議題,我沒有答案,每個人有自己的見解。」溫帶氣候的比利時,夏季之外,只能仰賴陸運和海運進口水果。站在超市蔬果區,我經常面臨的選擇:西班牙檸檬 vs. 阿根廷有機檸檬,該選哪一個?
民主決定食物團隊人數和收費標準
我所屬的「食物團隊」總共有30名會員,每年我要交30歐元年費,其中15歐元會員費,算是保證金,如果停止會員資格,可以取回15歐元;另外的15歐元給地方行政開銷,例如倉儲站添購新冰箱和用電支出,各個食物團隊可自行決定行政費用。
隔壁社區的「食物團隊」比較龐大,共有60名會員,預計招收更多會員,有一位專職領取總會薪水,負責拓展和協調鄰近五個「食物團隊」和生產者。有專人負責,因此物流運送在2015年順利做了大變革,確保兼顧環境和食品衛生,使環境、生產者、消費者獲得三贏。如果想深究比利時、德國、法國、芬蘭的生產和銷售的物流體系,請參考「歐洲公民提攜行動 拯救耶誕新年大餐危機 」。
在地永續購物 擠入繁忙家庭生活步調
原先,我純粹是贊同減少食物生產和運輸距離、以及支持地方農產品,因而先「試用」一個月,我懷疑能否和家庭生活模式接軌?下班之後,終究是人生大戰的開始:接了孩子,進入媽媽模式,開始和時間賽跑,必須在兩小時之內,料理晚餐、吃晚餐、和孩子談心、收拾餐桌、檢查孩子作業、準備隔天上班上學用品、監督孩子沐浴盥洗、床前讀書、睡前聊天,媽媽的行程滿、滿、滿!能擠進來回30分鐘騎腳踏車取貨嗎?
為了永續飲食,我用力找出忙碌家庭生活和理想的平衡點:並非所有小農每週出貨,先看小農送貨表,每月計畫性採購一次。食物團隊每週送貨一次,最晚每週四必須在網路下單,週五食物團隊的網路系統彙整之後,交給各地小農。因此我決定好每次採買項目,事前和柳哥約定接送孩子等親職責任,才能隔週三努力播出時間,悠哉踩著腳踏車到倉儲取貨。
期待已久的鄰居好朋友
「食物團隊」核心成員有五人,分別負責會務、財務、倉儲、小農聯繫,大家都是志工,分文未取。萬萬沒想到,除了滿足口腹之慾,費心把當地生產食物端上家裡餐桌,我竟然還得到額外收穫!幾位核心成員變成我無話不談、開心分享興趣的有默契好鄰居。他們五位都是女性,一位退休,另外四位是上班族,有人單身未婚,有人育有幼兒,工作領域是環境和社會工作,心胸開放有國際視野。
住在比利時鄉間多年,偶爾慨嘆鄉民保守,我也習於獨來獨往,和「冷漠」的鄉民沒什麼往來,直到「食物團隊」出現,為我的鄉間生活打開一扇芳香之窗。它成了我的鄉居生活新起點,為我鋪出新的人際網絡,在閒適可是冷淡的鄉村,幫我配對相同志趣的村友。
五位核心成員是屬於「把手弄髒」典型,所以才會在一年前成立號召更多有心居民,成立「食物團隊」,掌握自家餐桌的負責任飲食。她們各自在私人領域,例如孩子上學的學校、文化和藝術社團,積極聯合外表冷漠的比利時人,加入更多公民參與視野。她們熱臉不怕貼冷屁股的精神,讓我非常敬佩。
食物團隊 20年 提攜地方農業和消費者
以往,我跟附近小農個別購買農產品,例如磨坊麵粉雜糧、有機蔬果、公平貿易商品和肉品,可是礙於忙碌家庭生活,沒多久,每週開車去大型超市一次買齊的消費生活模式,重新佔上風。食物團隊的誕生,整合了地方小農,我可以一次買齊地方農作產品,非常便利。
沒有台灣主婦的「菜籃革命」熱血情操,反倒來自日本提攜精神的啟發,不滿食物品質,希望強化地方(農業)經濟的想法,在1996年誕生了「食物團隊」。20年來,專職員工是個位數,175個食物團隊靠著數百個義工運作,團結挑嘴好吃的力量,支持地方農業和經濟,減少食物的長途運輸,在自家餐桌展現安全而且可口的料理。
四百多本書任我擺佈放進紙箱,乖巧等待貨運行載走。腦海裡飄蕩著一句話:「如果衣服有三年沒穿,就該回收。」這是商業邏輯要人永無停止購物慾望的脫罪之辭嗎?如果昔日愛書超過三年沒看,徒然擺在架上吸收灰塵精華,也該進入二手書的循環經濟嗎?
愛書的前程萬里
台北市地小人稠,人們必須心機計較收納術。台北已非我的生活重心,豁然大悟打包昔日的嘻哈青春和刻骨銘心,全數交給某非營利基金會合作的二手書店。挪出空間,讓家人稍能自在安排。我問滿腹經綸的親戚,如何處理過去奉獻知識愉悅的舊書。「就賣給XX二手書店啊,兩百本,四百元。書店問我要捐給哪個團體。」
因為資訊科技發達,我早已改看電子書。因為比利時書價貴,不如台灣書市平易近人,我難得買書。因為西歐社會主義主導的公共福利,比利時各地普設圖書館, 因而不常見到台灣城市常見的連鎖書店和特色獨立書店; 我上圖書館借書借影音出版品的頻率,和進出菜市場不相上下。
課本的公有和共有
三年前,小松甫進一年級,第一天放學,他從書包掏出台灣人眼中使用過度的「破舊」課本,那是身為外藉媽媽的文化震撼。他說:「媽媽,這要kaften」我趕緊拿出手機,拜託線上荷蘭文字典告訴我那個字的意義。揣摩字義解釋,我想是台灣包書套的道理,快速找出摩比人 塑膠袋剪剪貼貼,心裡嘀咕比利時怎麼沒有現成的塑膠書套呢?
後來,柳媽幫忙愛孫“kaften",我才恍然大悟,一般包裝紙或舊海報即可拿來當作書套,這是腦袋「塑化」的洗腦見證。課本包書套,才能繼續傳遞知識公有財產。孩子學校新學期用書,無需父母操心在第一天開學日購買。學校課本是公有,一代傳一代。
踏入二年級的小丙拿到的一本課本受潮發霉,柳爸清理黴垢,打開書站立通風。如果情況沒有改善,只好跟老師反應換書。我和兩個孩子拿出家裡所有包裝紙,剪剪貼貼,小松叮嚀:「(固定紙書套的)膠帶不可貼太多,不然下一個用的人,就沒有漂亮的書了。」課本公有財的環境,讓學生從小學習愛惜書籍。
充實孩子閱讀能力的課外讀物,也不需要父母打理。低年級教室裡,藏有按照識字數目分類的書籍。現在是中年級的小松,老師每週帶著學生到圖書館借書。書籍公有,削減了階級差異,確保知識的共有範圍;連結學校教育目標,滾動活化公共文化財產。跟著孩子穿梭學校書籍,感受西歐社會主義公共性的細膩。
祝福我割捨的那幾百本舊愛書,流入知識私有制度二手書循環,繼續前程萬里,帶給下一位愛書人小小的私閱讀樂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