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

假期後納粹遊行墊檔新聞 走進世界大戰、暴力和大屠殺的深度旅遊



聖誕節和新年中間的一週,對歐洲新聞媒體業來說,就像台灣農曆年假期,總是重複可有可無的老掉牙新聞。就在這種變不出新花樣新聞,也「欠缺台灣媒體創意」做求籤新聞的時刻,台灣來的學生納粹遊行,符合過節趣味和社會意義,滿足了缺稿胃口。



文明歐洲隨處可見的血腥過去


學生裝扮納粹遊行、自製坦克車、行納粹禮、校長鞠躬道歉的影像,有如流行感冒散播效率,26日下午,從歐洲的網路媒體,快速傳染到報紙和電視新聞媒體。27日早晨新聞,我快按遙控器,在幾個泛歐新聞媒體台跳來跳去,好像孫悟空的緊箍咒,脫不去的咒語。

如果我能搭乘時光機重回高中迷惘卻要爬梳真理的時光,在學校校慶的集體壓力下,如果沒有高人指點,大概一樣會搞出類似納粹遊行等花樣,自我以為「創新立異」的把戲。

二次世界大戰、納粹和大屠殺,往前回溯還有一次世界大戰,通通發生在「文明」歐洲。因此,此地民眾很容易接觸戰爭、和平和集體暴力的反省,例如矗立數百個墓碑的戰死將士墓園、排列血腥照片的博物館、戰爭紀念碑,以及殺戮百萬生命的集中營。走過這些地方,讓我戴上另一付眼鏡,學習歐洲社會的集體沈澱。



戀人的戰爭墓園約會


沈溺談戀愛階段,有天柳哥提議,「我們去西部的Ieper(Ypres)看看吧,妳還沒去過那兒呢。」說走就走!有誰不喜歡出門玩呢?!那裡快到海邊了,也許我可以嗅到一點兒海風氣味?或許還可以吃到海鮮?我在心裡打著如意算盤。

他停妥車,我轉頭一看,車旁是一大片數不清的潔白墓碑,碧草如茵更襯托白皙墓碑的莊嚴。我瞪大了眼看他、又看看幽靜的墓園,我問,「我們來這裡做什麼?」「我覺得這是我的國家的歷史,妳應該會有興趣。」這…是另類約會地點嗎?不過,他說的沒錯,觀光客我去過巴黎羅浮宮、羅馬競技場、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、倫敦鐵橋……,壓根也沒想過領略上個世紀民不聊生的歐洲現代大戰社會。 



  Lijssenthoek Milit. Cemetery ©️ wikimedia

數百數千數不清的白墓碑,整齊劃一列隊,彷彿軍人生前行軍作戰,這幅場景朝我投擲震撼的問號炸彈。公墓裡的往生將士非常國際化,英國、紐西蘭、法國、印度等國,甚至中華民國。

由此,我有了兩個大問號??兩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勝國和戰敗國,如何回頭觀看血腥的過去?如何跟民眾和未來的一代,傳達戰爭乃至暴力的省思?

從課本和台灣社會氛圍,我學到「蔣公以德報怨」、「日本鬼子侵中佔台」,然後呢?蔣介石是偉人,日本軍閥殺戮無辜百姓,然後呢?二次世界大戰對我來說,是選擇題和填充題,也是國定假日和電視放送的蔣介石閱兵黑白片。再來是自己摸索的台灣抗日歷史,以及電影賽德克巴萊。

接下來我要分享幾個加深我的「有色眼鏡」,學習歐洲社會集體沈澱的轉折。



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之家為起點


安妮之家是我第一個接觸跟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的真實起點。相較同樣享有盛名的博物館,安妮之家很小,但是善用每個空間和遊客轉身之處,提供互動的認識當時民間社會旅途。走到終點,我見到書架上陳列各國語言的「安妮日記」(影片版),台灣出版的繁體中文版沒有缺席!我倒是覺得慚愧,怎麼從沒聽聞過這本書。 




傳統的國防軍史館,展示軍備實力,歌頌國軍偉大。德國國防部2011年在德勒斯登重新開幕「軍事歷史博物館」,博物館介紹說,「這不是一個典型的軍事博物館」。我很想看看誕生納粹的國家,如何呈現武力、論述自己殺害數百萬人的罪行,可是很怕浪費錢去見到歌功頌德殺人魔。

忐忑不安走入這個同是設計柏林猶太博物館的美籍波蘭裔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改造的地方,館方捨棄古往今來武力進步史敘事,每到一個歷史片段,呈現在那個刀槍下的庶民生活和社會氛圍。最讓人好奇的血腥篇章,館方檢討納粹興起,包括國軍制服演變,捫心自問是否走出納粹的影響。





每個主題區藏著一個專門為年輕訪客設計的遊戲櫃,例如這個櫃子放滿了水晶球,球裡有人偶、動物、房屋傢俱等等不同日常生活場景,訪客一個個拿起,注視水晶球,然後看球下說明;轉動水晶球體的時候,裡頭亮片翻天覆地,好像進入另一個世界,原來水晶球的場景是納粹掌權後,逐一剝奪的猶太人公民權利。有趣可是意義深遠的遊戲式設計,難怪,我見到不少家長帶著國小年紀的孩童,拿著學習單,完成問答遊戲。

在新建博物館部分,則從戰爭與動物、戰爭與媒體、戰爭與現代仇視等等角度,攤開檢視德國的社會衝突。附帶一提,最頂樓可以眺望德勒斯登市景,可是大門的中文翻譯很奇怪。



德國柏林矗立數百個象徵棺材墓地的「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」(第一張照片),當時我在冬天造訪,數百個黑色「棺木」上,鋪砌一層白色積雪,黑白對比,凝重淒涼,無時無刻提醒後人,不可重蹈分類人群貴賤錯誤,甚至奪取性命。穿越有如棋盤佈局的黑色棺木走道,來到地下展覽廳,敘說一個又一個燦爛生命故事,可是納粹劃下相同的屠殺結局。


國小學生的戰爭暴力教育


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年紀念,孩子們的學校做了一個跨年級的和平教案,包括陶藝、寫作、戲劇、歌唱、動畫、勞作、繪畫、音樂劇等。我這個只有參加過升旗和音樂會緬懷先烈將士的島國子民,對於校方想要傳達給孩子(和家長),關於衝突、仇恨、暴力、妥協以及和平的深度及用心,非常佩服和讚賞。 






邁入雞年的除夕夜,恰巧是年度大屠殺紀念日。比利時荷語公共廣播電視兒童新聞Karrewit,採訪一群11歲國小學生,參觀位於梅赫倫Mechelen的大屠殺暨人權紀念館,館方藉由當年11歲的倖存者西蒙口述,讓相同年紀的孩子體會納粹暴政下的百姓處境。

以下這段影片是紀念館丟給比利時社會和每位參觀者的問題,內容寫實,我認為適合國小高年級以上者觀賞。館方對照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屠殺、現在社會細膩難說的集體霸凌,反省區分我優你劣歧視行為。 



KAZERNE DOSSIN - introfilm NED from Kazerne Dossin on Vimeo.


二次大戰抗日和白色恐怖壓迫人權的沈澱交集

某日才跟孩子們蒐集了很多郵戳,
走出郵政博物館,在建國中學和植物園附近,見到優雅有歐洲1920年代現代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的前美國在台新聞處,掛著「參觀入口」箭頭,我跟孩子說:「這裡也可以探險!」三步併兩步,不明究理逕自踏入。 

義工彬彬有禮拿出簡介,跟我們這群庸俗的觀光客解釋,這裡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。盛暑午後,只有我們一家四口在館內參觀順便吹冷氣。

我見到為了躲避查緝,因此搭建幾乎不見天日的藏匿小窟,使我想起阿姆斯特丹的安妮之家;展覽板上一張又一張的罹難者照片和故事,勾起我在歐洲土地上走過的兩次世界大戰反省回憶,想起比利時西部絡繹不絕的英國中學生,他們校外教學緬懷墓園先烈和參觀In Flanders Fields博物館。

我問義工老師:「這裡很棒很有意義啊,平時是不是會有許多學校帶學生來參觀呢?」義工老師嘆口氣:「台灣人不喜歡談死亡,很多人覺得這裡好像靈堂。」我徹底忘了忌諱死亡的文化脈絡,如果德國柏林的「歐洲猶太人罹難紀念碑」幾百塊如棺材的黑石,放在台灣都市,或許流傳鬼故事會多過反省侵略、暴力、壓迫和道歉。

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

好讀中文時光 床前台灣繪本電子書


晚上有床前讀書時間,孩子們迅速換洗完畢,上床就位,等待我端出平板電腦,滑出趣味的台灣書。「哥哥讀到哪裡?」我滑到有書籤圖案的書頁。「他怎麼可以比我多?!」兩人的床前台灣閱讀時光,也是爭風吃醋的親情競賽。

從孩子會看圖像、聽故事的幼童年紀起,每晚靠著台灣出版的中文繪本,度過短暫卻溫馨的床前閱讀時光。所以,我的繪本需求很高。

每次回台省親,我總是在出發前網路跨洋為孩子購書。到了台灣好好玩,不浪費時間在網路購物。離台之前,再去書店繞繞,補幾本漂亮好看的繪本,然後提著網路書商包裝好的紙箱交付托運。可是,依然很快消耗完畢,我便自己口譯圖書館的荷蘭文兒童繪本,過一陣子,重複閱讀台灣坐飛機來的童書。孩子們從來不嫌棄一讀再讀,只要是符合心智年齡的故事,依然閱讀興緻盎然。

六歲起,每週有兩晚要去足球隊練球,加上難得可以晚睡的週末,我們的中文床前閱讀時間所剩無幾。去年,我常常偷懶,略過睡前閱讀時間。原因是忙,加上台灣空運來的書讀完了,網路電子書不太好用等等藉口。

這一兩年來,台灣的電子童書繪本越做越好。這個月是台灣的國際書展,不想自己空運書、也贊成用電子行動載具讀書的媽媽爸爸,利用書展期間,多買幾本電子書;我用線上國際書展和電子書兩個關鍵字找書。另外,我還喜歡借閱電子書,按次計費,如果你有合作圖書館的借書證,還能每月免費數次借書。如果你還有更多電子童書尋找和使用想法,包括繪本和兒童文學,歡迎交流分享。

今年,我立定2017年願望:每週至少有兩次睡前中文閱讀。雖然孩子不會自己閱讀中文,可是趁著他們喜歡聽故事的年紀,我要盡力滿足他們渴望台灣聲音的耳朵,展示對他們而言,是圖像而不是文字的正體中文。透過故事世界,超越我和孩子們平時的中文語境。欣賞書本的插圖,徜徉跨文化的想像宇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