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

六歲成長慶典 不上道媽媽的自白



「我要受洗!」這是小松和小丙甫上小學一年級時,都曾提出的要求。比利時日常生活受天主教影響甚深,「第一次領聖餐」的年紀,落在小學一年級;許多學校會播出上課時間,主動和教堂神父合作,排練領聖餐宗教儀式。這是多數家庭引頸期盼的一刻,因為代表孩子進入新的人生階段。 

「媽媽,(同學)G說,他會得到電話禮物耶!」小丙透露「行情」。

「第一次領聖餐」對世事懵懂的六歲學童,代表著很多禮物和盛大的家庭宴會。我曾聽聞的禮物,包括馬匹、腳踏車、平板電腦等等。


春天宴會SOP


沒有聖餐可領的學童怎麼辦?方案一:趕緊和神父約定時間受洗。方案二:受洗兒童有「領聖餐宴會 communiefeest」,非天主教者改辦「春天宴會 lentefeest」;後者名稱不同,省略宗教儀式,但本質都是重要家庭宴會。

我這個信「不上道」的媽媽,當第一個孩子歷經六歲人生階段時,完全跟六歲學童一樣很懵懂。跟著孩子長大,才摸清楚“SOP"(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):

- 根據地區性教堂公佈的領聖餐時間表,早早決定「春天宴會」時間。通常在四五月,故稱之「春天宴會」。

- 通知至親私交宴會時間,人數少則十多人,多則四五十人。

- 預訂宴會地點和餐飲,或許找外燴在家自己辦,或許全部自己來,或許上餐廳。

- 購買兒童正式宴會服裝,通常是白色系,或是「春天」感服飾。

- 約好攝影師、或自己動手拍兒童個人藝術照,通常必須彰顯春天、成長、個人興趣等主題。

- 通知受邀賓客禮物清單。

- 收到很多來自校方和鄰居的「春天宴會」祝賀卡。

- 主角穿上沙龍照上的宴會裝,宴會當天吃喝玩樂,兒童遊樂器材絕不可少 。

- 宴會後,發給嘉賓和老師同學個人藝術照做成的紀念卡片。

記取三年前的徹底不上道教訓,這次依然不上道,簡略上述SOP許多步驟。這回不在家裡全部自己來,改在兼具綠鑰匙藍旗環保標準的運動公園附設餐廳舉行,因為小親戚們大了,在家辦……小廟不能迎大佛,恐怕被玩到爆。




最壞的天氣 最好玩的聚會


小丙「春天宴會」那天,從中午起,傾盆大雨。當主人的我們,趕在大雨前抵達,順便多帶幾把傘給賓客使用。

喝完一輪開胃酒,「奇怪?P一家四口怎麼還沒到?」打電話詢問,原來P家一口盛裝出席,女主人踩著有跟涼鞋,深怕雨水和泥漿倒灌鞋內,僵在車裡,期望陣雨遠離。

吃過主菜,已經是下午三點半。趁著陣雨間隙,離開餐廳去運動公園划船,船才離岸,又開始下雨,趕緊回頭,顧不得磅礴雨勢,趕快回到室內。小親戚們倒是覺得好玩極了,「我今天全身濕透兩次!」


沒關係,就讓老天放肆哭泣,我們還有最後法寶!宴會前一週,我看氣象預報,心裡已有譜,交代親戚們參加宴會還要帶泳衣。運動公園附設餐廳和室內游泳池位於同一建築,女人媽媽們居高臨下,品嚐巧克力噴泉和新鮮水果串,透過玻璃窗看著享受滑水道的戲水孩子,和負責監督小孩陪玩水的男人爸爸。



中午12點半起,從開胃酒、前菜、主菜,直到甜點,告別時已近晚間七點。這是比利時正式餐會的標準時刻,一點都不令人意外。題外話:有時候,參加陌生賓客居多的聚會,聊天話題瑣碎,又不能無禮的滑手機,身旁的比利時賓客似乎從小在這種應酬宴會文化長大,絲毫不覺得已經沒什麼可聊了;撐完冗長的五六小時,彷彿懲罰我的不上道;打個飽嗝,肚裡的美食安慰不上道的我。

親戚們評論說:「這是家族聚會天氣最壞的一次,卻是最好玩的一次!」要不是隔天上學上班的生活義務,逼迫我們依依不捨說再見。由於「春天宴會」,隔天我享有一天有薪假期(klein verlet),勞動者大人們知道了差點沒拍桌抗議,有人的工作單位根本沒這種體恤假日,有人則是要熬到小孩12歲的「堅振禮」(荷蘭文plechtige communie),才獲得一天假日。再次可見,天主教對比利時人民生活乃至工作假日的影響,也難怪不少主張多元文化者,要求國定假日必須兼顧宗教平等,不能一味遵循天主教義制定假日。 


沒有宗教差別的溫馨班會


往年,教堂和學校在「第一次領聖餐」後合辦酒會,可是今年不辦了。不知道是否遭受批評而停辦?以往,學校和教堂只邀請「領聖餐」學童和家屬參加。



小丙的同學R媽媽有氣魄的主動舉辦酒會,安排了空氣城堡、畫圖、「第一次領聖餐」照片欣賞、交換個人藝術照卡片,聯絡烤香腸麵包和冰淇淋餐車、製作十歐元飲料餐券方便計算帳務。每家自由提供開胃小菜和飯後甜點,飲料來自學校食堂,大家分攤飲料費用。下午四點左右,眾人分工合作洗碗、擦乾餐具、清理場地、座椅恢復原狀,孩子們興奮地幫忙壓平洩氣的空氣城堡。

這是我喜歡比利時非正式聚會的特點:大家齊心協力,而且承租場地提供瓷器碗盤玻璃杯,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。唯一美中不足,炭烤香腸餐車為了方便,青菜沙拉和炸薯條以塑膠盒裝盛。

晚上就寢前,小丙跟小松說:「領聖餐很無聊,還要去練習唱歌。」小松老神在在顧著刷牙,不想回應年幼弟弟的真心話。雞婆的媽媽探頭說:「現在你知道啦!誰說要受洗的?」

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

辦公室裡的外國人 就業市場重重障礙 義工撇步為履歷加分



「妳知道嗎?最近有人麵包和糖漿無故失踪!」阿嬤同事神秘的跟我說。「糖漿?妳是說擺在洗碗精旁邊那罐?那罐擺了很久,又沒寫名字,我把它送進垃圾桶了。」阿嬤同事恍然大悟,「原來如此,我還以為清掃女士帶走給她的孫子,她家那麼窮……」

失竊違法等壞事發生,窮人和外來者總是第一個被懷疑的對象。阿嬤同事或許沒有惡意,認為自己有合理懷疑的理由,但是,生活裡流轉的刻板印象、歧視、乃至不平等,正是起源於權勢者的刻意和無意。有時候我揣想,哪天輪到我被栽贓?

勞動市場裡的非洲移民 從事社會聲望低職業


清掃女士是摩洛哥裔荷蘭人,第一代移民,每天清晨六點和傍晚六點到辦公室打掃,總計每天工作四小時。她是清潔公司外派,不是內部員工。以往有兩位清潔女士,各分擔兩小時工作,可是其中一位因為早退虛報工作時間,阿嬤同事知情轉告,派遣公司因此開除。根據她的名字來看,我猜被資遣者是位來自北非或中東的移民。

移民找工作困難,因此填補本地人不願從事的體力勞動,或是社會聲望不高的職業,例如建築和清潔。在比利時,雖然有一份薪水,就有社會保險保障,失業有津貼,可是立刻開除的手段,讓我覺得像是個暴君,為所欲為,枉顧民情。

同樣是摩洛哥移民,還有每天見面的郵差,以及每四個月來清潔門窗好比身負吊鋼索特技的專業清潔者。我認識的第一個郵差,為人和善,特別從摩洛哥買回tajin鍋送給阿嬤同事。他每天親手交到接待處一疊信件,努力用非常基礎的荷蘭文字彙交談。過新年的時候,辦公室給他新年禮金,做為祝福和謝禮。後來換了郵差,一位摩洛哥裔男性,一位比利時白人女性。男郵差不擅荷蘭語,信件直接丟入信箱,會說法荷語的女郵差大概送信勞累,總是冷漠,我給她的客服態度打不及格成績。

負責清掃辦公室外街道的清潔工,似乎由布魯塞爾市政府輪流派遣,約兩三人一組,大部分是黑膚色移民或摩洛哥裔。今年一月,有位進來跟我索取新年禮金。我查詢過去會計帳務,找不到任何記錄。拿出20歐元給這位穿著街道清潔人員服裝的男士,他說:「我們共有三人,應該是60歐元。」當下,我懷疑這是騙局?禮貌跟他說:「這不是我的錢,必須請示主管,請您明天再來一趟。」他不滿的步出大門。究竟我推論合理?還是侮辱勞苦功高的街道清潔人呢?





物流業的黑巧克力和型男移工


經常進出的郵局和國際快遞司機,大多是黑膚色移民,天熱時,他們額頭上的汗珠閃閃發光,好像鑽石鑲嵌在99%濃黑巧克力裡。他們只會法語,我樂於和他們重複練習基本法語會話。

近來在比利時愈來愈受歡迎的荷蘭電子商務bol.com,自組快遞車隊,不像其他電商另外委託物流業者。荷蘭白人司機佩戴藍牙耳機,穿著橘色系制服,親切微笑,有型男的標準,讓人樂於收到包裹,這是電子商務物流新興的行銷細節嗎?





勞動市場裡的白人移民


固定往來的三明治蔬食午餐便當業者是法國白人移民,他的妻子和核心員工都是比利時白人。同事之間有二位荷蘭白人,分別負責專案和政策研究。出入開會的歐洲和比利時非營利環境組織工作者,全是白人,我還沒見過其他膚色的與會代表。



個人奮鬥擺脫階級的職業局限


以我的工作範圍為圓心,主觀見到一丁點兒比利時勞動市場的外國人縮影。每當我閱讀到比利時移民就業困難的評論,身為其中一人,感同身受。城市裡第二代年輕移民失業率高,看不到人生前景,是加入伊斯蘭極端恐怖分子的遠因;北非第二代移民的母父親多半從事建築清潔等勞動體力工作,若非自己極力奮鬥(華人移民或是最好的寫照),才有可能擺脫階級的職業局限。

除了階級因素,比利時白人社會聚焦法語荷語內部政治利益,恆多於看看自己的國家,因為地利之便,有五分之一是不同膚色人口,想想如何與不同膚色民族和諧共生,創造勞動福祉。以安特衛普警區來看,共有2600警員,只有22人是外國裔。警方內部調查單位四月正式公告,內部存在種族歧視,白人同事有意無意歧視自己的同事,以及面對異民族民眾。警方內部的檢討,值得嘉獎。



非歐盟會員國移民求職很困難


2015年比利時荷語區包括布魯塞爾的移民調查報告,非比利時籍者佔全體居民7.8%,約五十萬人。調查顯示,來自歐盟地區新移民的找工作成功率,比來自非歐盟國家移民,高了二到四倍。非歐盟國籍的移民多數貧窮,住屋條件也欠佳;家中孩童的未畢業率高達46%,一般比利時學子則是10%。





女性移民面臨勞動市場的雙重歧視


女性移民在就業市場比男性移民又多了一層歧視,尤其是戴頭巾的穆斯林女性。國際勞動組織指出,女性在職場的薪水和地位不及男性員工;如果我們仔細深究,女性移民負責社會勞動(如養育小孩)、再生產勞動(如日復一日的家務打掃),可是這些勞動付出和成果,世人視為理所當然。

換個角度觀察,比利時白人婦女的勞動參與率75%,遠高於移民女性:中南美女性移民勞動參與率55.9%、摩洛哥女性移民45.3%、近東和中東33.8%。囿限於移民女性的家庭照顧角色,以及對就業市場的陌生,移民女性多數從事不受勞動法規規範的現金給付工作(俗稱黑工)。(備註一)



職場弱勢者做義工 為履歷加分


昨天綠鑰匙同事介紹一位黑膚色女性,她是綠鑰匙專案的新任義工(備註三),辦公室裡第一位朝九晚四的黑膚色勞動者。綠鑰匙同事工作量大,靠著環保理想結合觀光產業的實踐熱情,日理萬機。她固定尋找義工分擔少許工作,可是她總是讓義工的角色,變成義工進入就業市場前的熱身場域,她聘募的義工總是千奇萬象,共同特徵是職場的弱勢者。

如果想在比利時就業,除了官方的勞動求職機構如VDAB、FOREM等等,不妨尋找有社會理想的機構,結合你的專業技能擔任義工(備註二),多數比利時人力資源部門認同義工勞動價值,履歷表上的義工經驗,絕對會有加分效果!

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

Playmobil摩比樂園最後巡禮


童年,在驕傲中道別,等到有年歲了,依依不捨細數童年。八歲的小松和弟弟都喜歡拜訪摩比樂園,但是身手矯健的他,合適他的遊樂設施愈來愈少。我們決定來一次意外的摩比之旅。

孩子早起惺忪睡眼,掩不住驚喜旅行的興奮。睡衣和牙刷牙膏塞進行李箱,繫上安全帶,早上八點半,一切就緒。行車650公里,下午三點抵達摩比人據地Zirndorf。



老牌玩具摩比人的主題樂園


摩比人是Playmobil,它是德國老牌的玩具,在歐洲大多數國家與起源於丹麥的樂高 Lego,二強鼎立,許多有孩子的家庭經常有這兩套可以不斷擴充,可以玩很久、玩不壞、也玩不膩、而且又讓消費者不停加購的塑膠玩具。


摩比樂園是一個滿足兒童想像力和發揮創造力的地方,社會生活諸如農莊畜牧和砂石採礦、古老傳說諸如騎士和海盜的俠義精神、異國想像諸如西部煉金,都精煉濃縮在摩比人世界,同時也在摩比樂園放大成真。摩比人的表情單一,然而摩比遊戲世界卻細膩真實;兒童之間可以合作遊戲,或是單獨完成。童心未泯的大人加入戲局,不會有強佔兒童玩具地盤的罪惡感,因為摩比人曾經在大人消逝的的童年佔用一席之地。





兒童樂園裡的大人 舒適兼顧社會和家長責任


或者,陪伴的大人擇居一隅,偶爾抬頭看看嬉戲的孩子,以防小孩走失。在摩比人樂園樹木扶疏,加上遊戲設施設計考量成人監督的角度,大人總是可以隨意的找到自己舒適的位置。 我曾經介紹過摩比人樂園的優點

- 餐具回收大舉減少垃圾、

- 貼心設計零歲到十歲兒童需要的生活和遊樂設施、

- 在高物價歐洲的合理收費,最重要的是鼓勵兒童用感官和身體遊戲。




天熱季節是各地主題樂園旺季。摩比人樂園也不乏戲水設施:建造水道、堆築沙堡、船舶航行,每種戲水設施的主角是兒童和摩比人玩具。

摩比玩具適合零到十歲的兒童,資本主義的商業生產求新求變化,塑造和填塞人類無止境的慾望。因應科技發展,摩比玩具公司也發展電腦遊戲和影片,提高傳統玩具的互動性。

平常家裡沒有的玩具,在這裡可以玩得過癮,但後果可能是,無法堅守荷包的大人,在位於的出口玩具店大舉敗家,實現孩子的夢想,彌補自己的童年缺憾。



投宿摩比城市的摩比旅館


摩比樂園旁就有“摩比客棧”,每次想起預約旅館,可是客棧早早客滿。因此我們總是在Zirdorf周圍有供應摩比樂園親子遊套裝行程的旅館打轉。

我們住過一般德國空閒民宅改裝的度假屋,也待過毗鄰森林的星級旅館。這次選擇位摩比人基地Zirdorf。





旅館就位在城鎮中心,緊挨中心廣場。廣場上有個摩比人噴泉,每個公車候車亭上方,站立著摩比人,告訴遊客摩比樂園方位。市中心商店前,按照商業活動性質,站著大摩比人偶。

抵達旅館的時候,並非德國假日,可是14間客房,已有一半住房率,全都是媽媽爸爸帶著小孩參加摩比樂園套裝行程。到了週末,全部客滿!絕大多數都是衝著摩比人而來,孝女孝子的媽媽爸爸歐亞皆然。

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

懷舊控手作迷原木痴的好天地 Bokrijk露天博物館


「我(長大以後)要當麵包師傅。」走出Bokrijk露天博物館,六歲的小丙小心翼翼捧著自製的全麥小麵包,內藏許多葡萄乾,他認為這是添加天然維他命C。老氣大人我知道「志向」這種東西,隨著時間發酵,不是越來越模糊,不然就是蛻變改向。 

走在這個不分種族年紀性別,強烈推薦的露天博物館,感謝親朋好友的分享,果然所言為真。我們特別挑了長週末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,開車近兩個小時來到慕名許久的好玩地方。覺得全家走在藏匿綠色森林長廊的宜蘭傳統藝術中心,蟲鳴鳥叫不絕於耳。


老穀倉裡臨摹工匠手藝 省思文明衝突



今年三月才整修完畢的兩個穀倉工作坊,是手作迷的好去處。每個手作活動定價五歐元,小松做了真皮雕刻鑰匙圈,小丙揉麵團做麵包。工作坊活動講究真材實料和臨摹工匠手藝,金木水火土五元素都在其中,事前設計好的材料,參加者負責發揮創意完成最後階段。我們參加的「胡蘿蔔」穀倉工作坊位於優雅古意的餐廳對面,潔淨而且為全家設想的廁所旁邊,動線規劃完善。

露天博物館佔地550公頃,即將邁入六十年,絕對讓懷舊控和木頭痴流連忘返。所有建築物都是比利時弗蘭德倫區(俗稱荷語區)接手過來的老建築,起先我懷疑像個老房屋標本館,還好館方經營完善,讓老房屋躲過標本的死亡冰冷命運,反倒成為老少休閒的知性好去處。館方活化老建築,創造老建築新生命,例如已經提過的工作坊、餐廳、廁所,過往的民俗商業活動,也現身老建築。麵包店、糖果店販售的商品,懷舊風濃厚,講究品質和手工技術,處處流露木造粗曠情趣,連垃圾桶都是厚實原木製造而成。




因為歐洲第二大港安特衛普港的擴建,經濟發展優先民宅空間,其中一個麥草屋頂老穀倉搬到露天博物館。內部有十多台平面螢幕敘述展題:消逝的港邊淤田風情。另一邊堆疊各大船運公司貨櫃,包括來自台灣的長榮貨運,組成三層樓高的空間,參觀者順著動線,走到頂層,也是最接近穀倉屋頂的地方,鳥瞰穀倉內部以樑木撐起的開闊空間,一部互動螢幕動畫介紹過去人們如何使用穀倉。在寬敞高挑可是幽暗適溫的穀倉裡,值得我們省思人類經濟和文明的發展衝突。




老屋看見新生命 新遊樂場遇見舊移民



整個博物館區劃分為四部分:Kempen/Campine(比利時東北方和荷蘭東南方的地理區域,露天博物館所在地)、Haspengouw/Hesbaye(比利時東部的地理區域,主要蔬果產區)、東弗蘭德倫和西弗蘭德倫省(Oost- en West Vlaanderen),異地找尋新生命的老房子按照原始地理位置,錯落在這三區。工藝活動集中在K區,H區有穿著古裝的演員,演出歷史生活情節。O區則是原野廣袤,主題活動如街頭戲劇在此進行。


第四是室內展覽為主的“60年代”,讓參觀者實境體驗,每人進場前領取「身份證」,跟著證件主角,走進人定勝天的歷史時空。館員似乎特別給我一張義大利裔比利時女性身份證,透過互動電視和她的生活照,我認識了這位當時16歲的女孩;她們全家人因為父親礦工身份而移居比利時,原先預計住個兩三年就回義大利,沒料到打消返鄉念頭。


此外,整個園區還包括植物園,零歲到12歲的兒童遊樂場;重新開幕的遊樂場多了野餐休息座椅,以及少見的緊急醫療站,位於中央位置。不小心玩到掀開小片指甲流血的小丙,就用到這個嶄新的急救站。




許多戴著頭巾穆斯林女士,帶著自家料理和樂融融共聚野餐,孩子在旁玩耍。忍不住好奇心驅前詢問,為何在比利時東北方接近荷蘭德國交界有此龐大穆斯林移民族群?其中一位告訴我:「妳是問原來的國家?我在這裡出生長大,媽媽爸爸來自摩洛哥。」原來,義大利礦工1956年在比利時遭遇礦災上百人罹難後,義大利政府不願輸出「外勞」,1970年代比利時改道摩洛哥積極招募礦工,到Genk(露天博物館所在地行政區名)一帶開採煤礦,移工可帶眷工作,從此定居立業。


園內免費WiFi普遍,這在落後的無線通訊國比利時,實屬罕見。探訪了比利時北部民族的露天博物館,我很想看看南方Wallonie相同性質的露天文化景點,可惜孤狗大師找不到。如果有人知道,請好玩互相報。


時光隧道幫我們回溯褪色的志向,在這令人心神放鬆的懷舊露天博物館,會讓你無意間重拾積滿塵埃的老志向。

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

800g眼睛 移民媽媽從1 7 9學起 中文母語的荷蘭文發音難點



小丙和我享受從容的週末早餐,他一邊喝牛奶,一邊看著巧克力飲品包裝盒文字,就像剛學注音符號的學童,自己發音:「歐、歐、賀,歐∼賀。」我好奇的轉頭看看,為什麼早晨飲品跟「眼睛」(oog,荷蘭語發音是歐—賀)有關係?不實廣告騙人喝巧克力顧眼睛嗎?

念一年級的小丙循序漸進學會字母發音組合,逐步脫離荷蘭語文盲階段。看到「字」,總是迫不及待的再次睜大眼睛,自己解讀。彷彿所有羅馬字母,全部對他露出鞠人可親的笑容,招手歡迎他加入文字的奇妙旅程。

我看了「眼睛」那個字,在心裡會心一笑:「你好棒喔!自己學習。」他的好學讓我不忍心糾正他。小松見到包裝盒上的800g,自然反應組合成他認識的oog眼睛。

孩子上一年級後,我在比利時的外語學習歷程,再次有了轉折:我必須從1 2 3和A B C發音學起!才能跟上孩子的教育腳步。因為比利時書寫數字的方式,和台灣的數字書寫法有所不同,尤其是1 7 9這三個數字。比利時人寫的1,起初我誤會為7。(請看第一張圖片,小丙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數學小考

孩子們在學校習得的字母書寫,跟台灣的方法也大為迥異。課本閱讀是印刷體,寫作業是書寫體。幸好,至少我還能用印刷體和兩個孩子溝通。

因為字母書寫體方法不同,也造成我在工作領域不易辨識歐洲人的手寫字體。好在我的同事們見識廣,不會將比利時移民刻板標籤「外國人教育程度低」,貼在我身上。

有天睡前閱讀時間,我愧疚的跟小松坦白自己嚴重失職:「小松,你的名字裡有個i應該念“ㄜ”(鵝,一聲),不是“一”。今天我的老師教我,我才知道我把你的名字念錯了七年!」

「沒關係啦,你是台灣人啊!你不會很好念。」小松用他的雙語大腦結構,輸入荷蘭文「會…念」動詞在句尾的否定結構,說出一串中文安慰我。在雙語教育環境成長的他,已經感覺到,勢必只有一種語言根生蒂固

大部分比利時荷蘭語外語成人教育,採取沉浸式、或情境式的學習方式。外語學習者(例如我)不會像母語學習者(例如小松和小丙),逐字學習正確發音,因為母語人士自小會說,只要認識「字」,就能立刻融匯貫通。可是外語學生即時會看字發音,無法跟字義建立連接關係。所以正確而精準的發音,對外語學習,反倒不是最急迫的。也因此,我們總覺得外國人說非母語時,帶著他們的母語腔調。



通常對華人而言,法文和荷蘭文裡的r是最難的。然而,對我最難的發音,反倒是法文和荷蘭文的d、t,以及荷蘭文的i ie ee微妙差別。我請小丙小老師出場,告訴大家媽媽我至今還在打迷糊仗的發音。(備註)



我寫過「在比利時學習荷蘭文很尷尬」,目的是敘述我學習荷蘭文和法文的起伏,沒想到卻變成瀏覽率最高的文章之一。世界無極大,說荷蘭語人口出奇少,但願我的挫折可以鼓勵其他學習者

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

聲香色美 貨櫃車小吃 food truck正夯



我跟這個罕見專賣義大利食品的腳踏車流動攤販,買了「Grika Salentina希臘三明治」,長約15公分的雜糧棍子麵包,夾著feta乳酪、油漬蕃茄乾、黑橄欖醬pesto。我問販商:「你在這兒擺攤,警察不查嗎?」其實我擔心萬一取締,我就少了一個美食貨源。


販商掏出一張電子車票大小的白色卡片,「沒問題的!我們跟警察局申請過了!」出身在一個攤販無疆界、見警察拔腿跑國度的我,睜大眼睛看著那張白色小卡片。他收起卡片,語重心長的說:「這還是最簡單的,前面我們接受食品檢查那些程序才難啊!」 

我百分之百相信他的苦水,因為手裡拿的三明治,竟然成份、熱量、保存方法、食用期限都有了。在比利時當個小流動攤販真辛苦,必須提供如此科學的資訊,難怪沒什麼街頭攤販? 

比利時的嚴格食品安全規定,可不是與生俱來的。十多年前的戴奧辛食安危機,痛定思痛,才能浴火鳳凰,變成許多國家觀摩學習的對象。但是,並非所有流動攤販像這家義大利腳踏車小吃,提供高標準的完整食品資訊。




雖然沒什麼手推車或腳踏車流動攤販,可是food truck倒是在城市裡愈來愈風行。發財交通工具小卡車是廚房,也是冰箱,競相裝飾外觀,努力爭取消費者的第一好感印象。五月初即將在布魯塞爾連續舉辦三天,超過120輛卡車,號稱全世界最大,令人期待。此外,四月底起巡迴在比利時北部城市舉辦的「附近餐館」,總是吸引新聞媒體目光。 

另外一種存在歐洲的民間節慶傳統,居住在現今比利時領域的16世紀畫家Bruegel經常以這類民間慶典為主題。藝人、小販……遊走在城市聚落興起的年代。演變至今,變成各地定期的遊園會,有小孩和年輕人喜愛的遊樂設施,例如碰碰車、旋轉木馬、極速落體……,我們找不到撈金魚,可是有釣小鴨。荷蘭文自古稱之kermis,難得古時法文學者也願意接受這個小國小民的詞彙,叫它kermesse;比利時法語民眾通常稱呼遊園會la foire(備註)。




有玩就少不了吃,貨櫃車變身小吃車!貨櫃攤販載著滿滿的比利時人民最愛家常小吃:吃了還想再吃的鬆餅、油滋滋的薯條、炸麵球、香腸、洋蔥漢堡、海蝸牛/螺肉湯。糖果、糖漿蘋果、棉花糖(法文是爸爸的鬍子barbe à papa、荷蘭文是糖蜘蛛suikerspin或譯糖轉軸),都是常見的貨櫃車甜食攤販。




或許我已習慣歐洲遊園會的貨櫃攤販,當我見到倫敦Camden市場小吃,簡直是小吃國際博覽會,讓我大開眼界!啟程Camden那天,當時只看過旅遊書的我,沿路碎碎念:「好想吃阿根廷菜!好可惜喔,這回沒吃到印度菜……」我的貪吃願望全在這裡實現!各國街頭小吃應有盡有,台灣刈包也於此現身。 




攤販使出聲光效果,大方提供試吃,陣陣香味讓人無法抗拒,美食當前,腦袋喪失購物理性。一份大約定價六英鎊,最好有人同行共食,才能品嚐不同口味,不然吃個兩三款之後,價錢跟吃餐館也差不多了。Camden市場由數個市場組成,市場氣氛像是台北西門町、五分埔的集合,各市場都有一區街頭小吃區。 

觀光客直覺印象,我覺得這裡非常流行wrap,各國街頭佳餚都能變成wrap。大多數攤販老闆做菜戴著藍手套,找錢脫下手套,衛生概念不馬虎! 

琳瑯滿目的街頭小吃固然香味俱全,垃圾處理可是頭痛的大問題。在台灣夜市常見人手數包塑膠袋,吃美食如何兼顧垃圾減量甚至回收? 

攤販使用塑膠器皿乘裝熱食,我們憂心吃的安全嗎?西方熱食溫度不如東亞的滾燙,或許少了高溫分解有害塑膠成分的危機,可是加了防水防油的紙製品容器,最後的垃圾總量一樣殊途同歸。Camden市場和比利時各地貨櫃攤販聚集處,管理單位到處放置垃圾桶。享受街頭小吃和垃圾減量,似乎是永恆的無解難題?


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

布魯塞爾恐攻之後 地鐵藝術靜默細語


「如果恐怖分子要攻擊歐盟,舒曼站會是他們的首要目標。」數年前,如果提起恐怖攻擊,我和歐盟相關單位的勞動者,經常如此預言。三月的布魯塞爾恐攻,推翻黑色打賭。然而,最新的嫌犯供詞,卻驗證了多年來人人心知肚明的假設。 

舒曼站Schuman(手繪簡圖紅“S”)位於舒曼圓環、歐盟執委會(簡圖“EU”)和理事會(簡圖“理”)正下方,以極力推動歐盟的法國前首相舒曼為名,附近圓環地鐵和國鐵在此交會,是布魯塞爾東邊的一個轉運中樞,地理和政治意涵豐富。 

隨著嫌犯陸續落網,供詞說明了烏龍事件:「我們原來要在舒曼站發起兩次自殺攻擊,可是坐過站了,只好下車到對面月台,坐回去。」但是,第二次還是坐過頭,當時那節地鐵已經駛離舒曼站,抵達一個小站Maalbeek(簡圖"M"),正要開往下一站藝術法律站(簡圖"K"),情急之下,奪走了20多位性命。比利時警方還在追查另一包背包炸彈。 

一個不顯眼的布魯塞爾地鐵小站,因此傳聞世界。Maalbeek站的使用乘客不多,多是週間在歐盟相關機構、區域性政黨和非營利組織、歐洲智庫的上班族。可是,它位於交通動脈上,因此尖峰時間常是滿載的狀態。站外的法律街,好像無時無刻都在塞車。 簡圖"P"是閣揆辦公室,旁邊有國會,雖然也位於法律街,但不是交通要道,清淨多了。




Maalbeek地鐵站外觀毫無特色,典型的都市水泥叢林建築。在它上方的建築物,是比利時基督民主荷語政黨的黨部。工作人員說,爆炸的那一剎那,聲響劇烈,五層樓的建築物感覺都在震盪。恐攻爆發後,立刻投入救災,改做緊急救援中心。 


站內月台,有道令我印象深刻的眼神:白色磁磚上的她和他,注視匆匆來去的乘客。白色瓷磚感覺冰冷,我們和磁磚上黑色線條勾勒的人像,眼神恍惚交錯,是城市人似有若無的交集寫照。這個候車月台牆壁頭像插畫,看了人來人往15年,直到恐怖份子在此自殺攻擊。 




藝術家Benoît van Innis創作了這件地鐵藝術品,他是布魯日人,工作室在布魯塞爾。以上圖片,也是從他的個人網站連結而來(看更多)。白色瓷磚和人臉繪圖,都在葡萄牙燒製完工。他表示,將重新製作地鐵月台的插畫作品,而且要追思罹難者。 


布魯塞爾目前有69個地鐵站,跟西歐鄰國首都相比,小巫見大巫像是鄉鎮規模。不過,總共有80多件位於地鐵站內的公共藝術作品,從平易近人的漫畫藝術,例如丁丁創造者Hergé(Stockel站),到國際知名的超現實藝術名家Paul Delvaux(Beurs/Bourse站),繪畫、雕刻、裝置、攝影等等藝術形式。民眾不用到藝廊或博物館,掏腰包買入場券,就能欣賞評論所有藝術作品(備註)。


比利時人民按照荷語、法語、德語築起的政治高牆而居,布魯塞爾地鐵藝術不與爭鋒,潛入高牆下方,悠遊錯綜複雜的首都區政治術語之中,十多年來,默默和浮生遊子無聲細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