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

比利時中學改革的第一批實驗兔子


首先要改革文章標題。準確來說,是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和弗蘭德倫 Flanders的荷語中學;實驗兔子是荷蘭文直譯,鼠兔同籠,中文會說「白老鼠」。是的,我家有隻白老鼠小松,是籌劃十年的荷語中學現代化方案,第一屆實施對象。




找回義務教育目的 消弭社會鴻溝



比利時法律規定,小學義務教育結束後,繼續六年的中學義務教育,同樣分為六個年級。以前,在比利時荷語教育體系,小學六年級畢業生後,必須立刻三選一:一般中學教育(適合中學後還要念大學,俗稱ASO)、技術中學教育(適合喜歡實做多於理論,俗稱TSO)、職業中學教育(畢業就要在社會大學打拼,俗稱BSO)。對11、12歲的孩子來說,很難自己判斷未來人生的走向,通常是師長按照學習表現、家長按照自己的常識和境遇,決定孩子的中學選擇。


長久下來,擴大了社會階級鴻溝,最好的例子就是高等教育機構裡,少見摩洛哥、土耳其和非洲移民家庭學子。智育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,只能留級或退學。整體比利時荷語教育在OECD國家的PISA評比,向來自傲的閱讀和數學能力,每下愈況。有志之士知道,原有中學教育僵化,逐漸喪失中學教育應有的價值:培養自信、奠定未來在社會的自我成長動力,發展天賦、深化興趣做為知識和技術能力。


2019-2020學年開始,ASO等等分類取消,由A stream和B stream取代,逐年推展新體系。大多數學生進入A流 (荷蘭文 A stroom),B是給小學(智育)學科還有待加強的學生。一二年級稱為first grade(荷蘭文 eerste graad),以此類推,類似低、中、高年級概念;理論上,每完成兩個年級,取得一次結業證書。中學低年級教育目的是,學生認識可能學習方向,儲備中年級選擇八大學習領域的基礎。


除了制度的改革,也下放學校組織課程權力。共計必須要上32時數課程,除了必修的27時數課程,各校可自行決定其他五小時的課程內容。我和小松參觀了三所中學,每所中學運用這五小時的方法完全不同,雖然增加了學生和家長的選校困難,但突出各校辦學特色。



白老鼠的媽媽爸爸



身為移民媽媽,懵懵懂懂約略了解中學教育制度。我沒有像一般比利時父母過往的中學包袱,因此,我按部就班跟著六年級老師的安排,一起和孩子循序漸進認識他的新人生階段。過了聖誕新年假期,老師開始一系列課堂裡、學校外,各種認知自己才能、中學體系和中學後就業的教學活動,其中還包括和老師、校長、學生、家長的座談,老師和學校的態度非常慎重。


舉例來說,根特有個比利時獨一無二的職業博物館,小松跟著同學和老師,參加職業博物館的工作坊。後來老師告訴家長,可以趁著每月開放日,再次免費參觀,於是我和小松、小丙三人,一起出門逛街。到了假日,這裡換成填字闖關,參觀者藉此認識各行各業,以及需要的教育技能。這裡像是個平實的資訊中心,面臨必須做人生第一次生涯選擇的12歲學子,應該可以得到許多實用的幫助。


我們住在鄉下地方,只要在期限內報名,一定可以選到心儀的學校。不像大都市,必須事前報名,徹夜搭帳篷排隊;或是填選志願單,過程跟台灣高中學生聯考填志願一樣。



選校的家庭衝突 和平民主落幕




原本,柳哥堅持小松到他的母校(B校)就學,家庭衝突就此開始。另外,柳哥對比利時教育體系裡的新名詞STEM(Science, Technology, Engineering, Mathematics),抱持質疑態度,認為STEM是政府找不出解決工業領域欠缺專才的急就章產物。在各種性向測驗以及學科表現,清楚指出小松適合STEM教育,可是遇到自以為是的爸爸,小松跟著老師按部就班準備告別小學教育,也就變得意興闌珊。


媽媽我站在小松的立場,試圖跟爸爸溝通,也透過跟校長和老師的座談,希望老師可以開導食古不化的爸爸。當時我和小松兩人已經參加K校的說明會,學校用心一起和學生、家長,面對中學制度改革的遠見和創意,讓我印象深刻;尤其K校針對STEM教育設立的Fablab(Fabrication Laboratory),可與(我所見過的台灣)大學相提並論。


眼看父子緊張衝突,我要求全家(弟弟小丙除外)都要參加中學開放參觀日,徹底認識已經在最後名單的三所學校(B, K, O校)。那段期間,小松常常無奈的跟我說,參觀完了,反正還是要去爸爸的母校。最後改變柳哥的關鍵,是兩位同學的父親。第一位是根特某中學資訊課程教師,柳哥跟他提起參觀Fablab,同學爸爸非常肯定K校STEM教育傑出,這時柳哥開始覺得,兒子好像不用到自己的母校讀書,其他學校好像更好。第二位同學的父親,已經為兒子報名自己的母校(O校)就學,但是他提出具體的理由:「我的母校以前很傳統,可是那天說明會我去了,現在是一群年輕的師資,他們教學靈活,課程安排的很有趣,我和孩子都喜歡。」


就在媽媽我帶著小松和專制爸爸對抗,先轟炸洗腦爸爸,再加上外人臨門二腳,撬開爸爸的狹隘選校觀。最後一所學校參觀日,來到柳哥的母校(B校),這所學校延續ASO、TSO體系課程,幾乎沒有新的因應措施,只有社會科可以選擇用全英文上課。走出B校,他對小松說,「選一所你自己喜歡的學校吧。」


2019年6月23日 星期日

南韓釜山家庭親子遊 見識城市無限水泥化

釜山海雲台金黃細沙上,整齊排列不同顏色區塊的遮陽傘。我們入境隨俗租了一把陽傘、附帶坐墊、兩個大游泳圈,跟著浪花載浮載沉,戲水樂趣大無窮。


海雲台隨波逐浪好自在


傍晚租賃業者結束營業前,我坐在傘下等待依依不捨浪花的孩子。環顧四周,聽到的語言猜測依稀有越南語、泰語、波斯語、英語,當然還有韓語,加上我們在旅館遇見的俄國家庭,海雲台海灘算是受到國際遊客喜愛的地點。




炸雞業者背著袋子,走在一排排陽傘之間叫賣「Fried chicken! Fried chicken! 」如果是在比利時可能會是「薯條!薯條!」,在台灣是「鹽酥雞!大雞排!」但我想大家寧可吃現炸起鍋、熱騰騰外脆內鬆的(油膩?罪惡?)薯條炸雞,而不會買保溫袋掏出的油炸食品。可見韓國炸雞業服務到家?或是南韓民眾最愛炸雞?



可跟比利時沿海地景比醜的高樓林立


因為潮汐不明顯,海雲台戲水很親民,可是高樓大廈建築氣勢高張,一路之隔沿著金黃沙灘櫛次鱗比,家家戶戶恨不得打開大門就是金黃色的沙灘。一棟又一棟的興建中大樓,比賽高挑視野。能坐擁遠眺視野得勝者,難道不是經濟實力優渥者呢?雖然追逐波濤很好玩,但我認為這裡難得可以跟比利時海灘角逐醜陋。






幾乎所有旅館都在走路十分鐘就可到達海灘的距離,地理交通位置的方便,夏日海灘戲水的魅力,吸引了住在俄國東部海參崴Vladivostok的遊客。我們投宿的擁有共食空間的小巧旅館,早餐和晚餐時刻,總會遇到同樓層的俄國家庭。


有共同廚房的溫馨三樓旅館


尋找海雲台旅館的時候,隱約感受文化空間使用差異,例如睡地板、廁所和淋浴合一(乾濕不分)。可能寸土寸金,不少旅館位於二樓以上的空間。

因為顧慮飲食習慣的差距,我特別選擇含(西式)早餐的旅館。在小小的共食廚房,提供簡易但溫馨的餐飲,牛奶、果汁、咖啡、茶、吐司、蛋,自己煎蛋,咖啡、熱水也讓房客自己來。飄著蛋香的小廚房,自告奮勇煎蛋準備早餐,然後清洗碗盤,這是小鬆、小丙在夏日浪花以外,可口的共食回憶。

在海雲台追海三日後,我們轉往都市腹地,擇居新開幕的釜山電影博體驗物館旁。原先期待強調科技互動的博物館,為夏日都市旅遊增添寓教於樂,但很遺憾,韓語部分沒問題,可是網站宣稱的中文和英文服務,完全失靈。





說到吃,原先我擔心韓國飲食辣度指數,將是旅遊韓國最大難關。還好有不辣的選擇,例如豆腐餐、豬肉飯、壽司;大人配餐廳免費提供的涼水,很快適應辣食。韓國以蒸米飯為主食,腸胃不太能適應韓食的小丙,好幾餐只吃米飯,或是我在便利超商買的微波即時米飯。當他吃到韓國蒸饅頭(就是我們說的蒸餃),大概是他最開心的一道菜。




便捷交通直達清涼山林溪水


依賴便捷的大眾交通和韓國人必勝天的到處鋪路蓋橋,我們雖然身處燠熱的海港都市中心,得以迅速通往北方難得的山林綠地。從海雲台到萇山很方便;原本只是想要逃避都市規範的商店消費遊戲、以及數不盡的水泥大樓,意外遇見不少韓國家庭帶著小孩享受清涼溪水。





既來之則安之,我們走往瀑布折返之後,也脫下涼鞋,雙腳享受潺潺流水直達大腦的涼快綠意。華語遊客觀光路線,似乎不及萇山瀑布戲水健行,我是靠著Google地圖和英文旅遊資訊,才找到這個適合快速親近大自然的綠意(有興趣者,看Jangsan Forest Experience)。下山後,又靠著谷歌地圖,找到超韓食肆;必須拖鞋席地而坐,吃豆漿冷麵,大開朵頤「蒸饅頭」。


經濟發展和血拼交易的無遠弗屆


最後一天,我們登上最高塔,眺望建築經濟實力豐饒的釜山。高塔位於龍頭山公園,和我定義中的「公園」差之遠矣,這裡分明像是鋪滿柏油路的地方,綠樹像是道路分隔島的點綴功能。公園裡,高塔下方是免稅商店,還有接駁車接送遊客上下坡購物,血拼嗜好像是如來佛,我們難以掏出它的法掌。

如果只是單純觀光逛街,釜山商家的冷漠態度,有時讓我覺得自己是個不受歡迎黃皮膚觀光客;一旦和對方有商業互動,例如旅館投宿、餐廳用餐、景點服務中心問資訊,對方才會展現和藹態度。尤其在2018年,南韓和比利時同樣入選世界盃足球賽,比利時足球隊表現傑出,南韓足球迷處處跟我們聊兩句。哈韓流族見到我的主觀評論,可別立刻豎起捍衛南韓的大旗。😉


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

加蚋加辣 捷運的正名



「穩係住底嘎辣阿(我住在加蚋仔)。」從小,經常聽媽媽爸爸說這句自我介紹,可是我在地圖上,從來沒有找到這個地名。好在,有心居民齊力在台北捷運萬大線,讓這個長久以來只能口傳的地名,名列官方地圖。

披薩店裡的加辣


第一次在地圖上看到這個地名,是有鄉土意識的披薩職人,在高朋滿座的東園街店裡的手繪地圖。加蚋是平埔族語,位處南萬華,隔新店溪和板橋、中和、永和相望;西園、東園、雙園這些在地圖可以找到的街名或學校名稱,都位處加蚋。「南萬華」一詞,我剛學會,文史和社區規劃工作者近年常用的語彙。

外公在新店溪旁務農,媽媽的老家位處西園,堤防劃定後,外公由西搬往東,東園。爸爸的祖先從中國來台,從艋舺開始奮鬥;家族經濟羽翼豐足就緒,從龍山寺廣州街一帶,往南遷移購買地產,興建四層樓的家族透天厝。

建造和拆除家族透天厝


1970年代,這棟讓家族安居近四十年的四層樓房,當時看來很有派頭,鄰近的房屋多是二樓洋房和屋瓦平房。歲月在我們臉龐刻劃皺紋、銀化頭顱毛髮,也在房屋裡外抹上頹朽的痕跡。

台灣不像歐洲執著保存老東西,爸爸和伯父們環顧四週屋況更糟的紅鐵皮屋頂平房,考量兒女晚輩,加上建商積極遊說,總算所有地主蓋章決定「都市更新」,興建25層樓公寓。爸爸和伯父們沒跑贏和時間的競賽,開工前,相繼辭世。40年後,2058年,這棟嶄新公寓大樓和時間拉鋸,會有另一波「都市更新」?(我能活到那時,張開老人的眼睛,靜觀一切的改變嗎?)

低落的社區歷史地理文化知識


如果和爸爸在新年除夕到龍山寺迎接新年、或是元宵燈會看爭奇鬥艷的花燈,爸爸帶著我來到主殿大門旁,指著黑灰牆面上數百個善主姓名說,「你看,那是阿公的名字!」

爸爸年紀大不善建築勞動後,固定出沒萬華茶室,但直到爸爸葬禮,茶室同好主動上香,我才豁然領悟,萬華除了古蹟龍山寺,還有庶民之間的茶室是爸爸輩分的生活場域。我在心裡慨嘆,已經逛過剝皮寮數回合,可是我的鄉土社區歷史知識非常低微。

反觀在比利時就學的小松和小丙,鄰近的生態教育中心和森林是永恆的學習場所;幼稚園小班走入學校附近果農、酪農、豬農等農家、中班參觀此地特有的古老煎餅工作坊、大班則是跟著麵包師傅工作。小學識字後,社區裡的一草一木、地方地理社會都是學習的對象。


重回艋舺溫習傳統市場庶民生活


就在等候「都市更新」,恰巧暫居龍山寺的腹地,地方工作者標示的中萬華。我更靠近爸爸兒時接受日本教育的老松國小,以及媽媽念念不忘的三水街壽司。

在傳統市場式微的年代,每天到只容兩人擦肩而過的三水街市場買菜,成了我溫習帶著歷史的百姓生活好去處。雖然夏日傳統市場的蒸騰氣味不太美妙,但是碧綠青菜、油亮白斬雞、閃爍魚鱗、紅白相間三層肉等等攤位後方的小生意勞動者,卻讓我覺得比博物館還生動。

都市更新後,市集攤販和在地居民/消費者的連結不再如以往栩栩動人,高聳大樓興建前如同三水街活絡的東園市場,只能在週六、週日打通任督二脈恢復生氣。都市更新讓有經濟實力的居民獲得生活舒適,但原有的社區經濟連結卻面臨瓦解或轉型。


日據時期市場的變與不變


耳聞新富町市場變身開幕,很想帶著兩個小孩去拜訪,然而深恐那裡有文青潔癖拒絕兒童;尤其要走過孩子肯定直言「臭臭的」菜市場,我老早打了退堂鼓。

看到有個甜點黏土展覽,我以此攏絡孩子。兩人皺眉穿越一小段已經休市的三水街市場,我們右轉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天地。刷白內牆、木造隔間、「小籠包」燈具、潔淨線條灰色外牆,大方的舊市民空間包容了我對文青潔癖的疑慮。

孩子對這個類似天主教教堂U型空間,以及廢話不多說的展覽,流露難得的文藝好奇心。體驗過許多歐式親子活動的我,認為這裡如果要對幼童紮根地方教育,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



新富町市場歲月


吹著冷氣,我聽完了一圈有趣的劇場式有聲導覽;白皙潔淨的中產文藝階級場所,試圖重新詮釋古早市場,和門外暑氣百味雜陳揮汗勞動眾生相比,截然兩個不同世界框架。新富町市場的經營者如何啟動兩個框架做出有意義碰撞?

今年出版的《市場歲月》,可以窺見經營者苦心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、製造對話、啟發青年人的社區脈搏。書中夾著民國24年/西元1935年地圖,我仔細讀著每家店名,「老松公學校」是爸爸曾經就學一年日語教育的地方,其他商店大概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?

下次如果白天在捷運龍山寺站下車,除了拜拜祈福、藥草巷喝青草茶、剝皮寮欣賞鑲嵌的歷史,還可以轉進三元街,體會活跳的老台北,踏入新富/東三水街市場吃油飯、壽司,接著走進新富町市場感受舊市場變身,最後趕在傳統市場歇業前,買包冷凍餃子或幾把青菜回家。

至於,捷運萬大線第一期完工加蚋站下車,典型吃吃喝喝之外,還可以做什麼?到時候(2025年)我再來文史導覽。如果你等不及了,可以參考六庄東園誌南萬華的日常、以及萬華社區小學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


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

出國不搭機的夏日渡假 從歐洲到台灣的低碳之旅


台灣往返歐洲不搭飛機,這…有可能嗎?歐洲渡假旺季即將到來,有鑑於歐洲愈來愈多人喜歡搭飛機旅行,可是飛機每公里碳排量比高鐵多了三、四倍,比利時荷蘭有志之士倡議「沒有飛機的夏天」。

如果捨棄飛機,如何回到台灣家門?答案是,從歐洲大陸各大城市坐火車前往柏林,然後西伯利亞鐵路銜接柏林、莫斯科和北京,到了北京換高鐵到深圳,最後還是要拜託飛機。歐洲大陸到中國,或許可以倚賴火車及客運,但是到了中國沿海,飛機跨越台灣海峽是目前唯一的選擇。

台歐飛機來回 年度個人碳排量近乎破表


如果我們對奇怪氣候太冷太熱不下雨下太多雨抱怨連連,必須先自我挑剔。

仔細分析歐洲台客和台灣愛歐客的交通行為:以比利時布魯塞爾和台北桃園機場來回一趟飛機為例,排放2108公斤二氧化碳;為了抑制氣候暖化,地球公民每人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是2300公斤二氧化碳。從歐洲坐一趟飛機來回台灣,就讓個人年度碳排量幾乎破表!

大家都喜歡vacation,渡假旅遊忙中偷閒總是好,比利時勞工薪水還有「度假費」。廉價航空盛行,歐洲人熱愛搭機到各大歐洲名勝過個長週末,或是北邊溫帶國家親朋好友闔家到南歐海岸親子遊。訂機票好比網路購物便利快速,台灣護照歐盟免簽,千里迢迢到歐洲,多去幾個國家,才划算。

歐陸開車雖然方便,但只能到鄰國,異國差異感受限,坐飛機快又遠!更別提火車票價通常是飛機票的兩倍以上,自己跨國訂票必須注意火車轉車時刻,適合願意自討苦吃者。對籌措長途路程時間有限的消費者來說,花錢買飛機票的門檻比火車票低許多。

首航英國倫敦到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高鐵Eurostar,以往只有飛機往來的兩國首都,增加低碳交通新選擇

歐洲航空和火車的不公平競爭


兩種民生運輸產業的競爭出發點完全不同,造成航空業者市場地位遙遙領先。除了政府挹注大量資金興建機場,更關鍵的是,航空業不需支付加值稅(value added tax)、燃油稅(fuel tax,別跟燃油附加費fuel surcharge混淆),反觀火車、公車和汽車,票價內含兩種稅務成本。這是為什麼70歐元可以坐飛機來回比利時布魯塞爾和法國波爾多,可是相同旅程坐火車卻要150歐元的原因。

根據歐洲智庫交通和環境研究,如果能課徵航空業者每公升33分歐元燃油稅,歐盟稅收多出95億歐元;如果課徵15%加值稅,總共增加170億稅金。這筆錢可以用來提升高鐵基礎建設,和飛機齊頭競爭。

法國TGV,雙層高鐵火車,拍攝於馬賽火車站

考察永續交通的比國國會議員坐飛機去法國


年初比利時國會議員搭飛機到法國波爾多考永續察交通計畫,至今餘波盪漾。明明從布魯塞爾搭高鐵到波爾多很方便,為什麼打著永續招牌卻捨高鐵搭高碳排量的飛機?

答案是高鐵車票是飛機票的兩倍多!其次考慮路程,高鐵必須換車一次,飛機則是直飛。國會內部出現反省聲音,是否該限制議員的交通工具選擇,最後不了了之,因為飛機以外的交通工具路途費時而且票價更高,難以取信公務採購程序。

好在比利時荷語區的弗朗思議會(Flemish Parliament)永續行動力比較高,從2019年起,旅途超過五百公里或火車行程六小時以上,才可選擇飛機;而且導入碳排放補償計畫,降低因為交通移動造成的負面環境衝擊。議會表決通過公務採購不能只有比價,應該增加「永續指數」;議會更建議全體荷語區政府應該跟進,但政府體系還在觀望中。

往來比利時布魯塞爾和德國法蘭克福的德國高鐵ICE

沒有飛機的夏天 降低個人碳排量


夏天是歐洲旅遊旺季,眾人把握明媚長日照和至少20天的年假,出門度假!台灣書市仍有介紹Eurail票券坐火車暢遊歐洲30國的書籍,可是在歐洲許多平民百姓其實像比國國會議員,偏好坐飛機遊歐洲,或是開車攜帶家當出遊。頭殼怪怪的人才會坐火車從清冷的北歐西歐到南法、西班牙、義大利或希臘。

荷蘭比利時的有志之士,反其道而行,提倡「沒有飛機的夏天」,希望大家少坐一趟飛機,或是從此不坐飛機,克盡地球公民職守:巴黎氣候協議2050年前,控制升溫在攝氏二度範圍之內。

換句話說,每位地球公民每年只能生產2.1噸二氧化碳,但比利時人每年排放超過8噸!看看每人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圖:住宅三公噸、飲食2.5噸、交通3噸。每公里飛機排放的二氧化碳是高速火車的三到四倍,一趟歐洲內陸來回飛機旅行排放0.5噸二氧化碳,換言之,一家四口希臘小島之旅、或是單身貴族一年四次週末旅行,排放二公噸二氧化碳,已經達到2050年每人平均值。
反觀台灣,令人沈重:人均碳排量2015年是10.9公噸,歷年總是世界排名掉車尾

彌補過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


許多人認為可以透過「補償」計畫,平衡二氧化碳總排放量。例如,坐趟飛機往返台灣歐洲製造二公噸以上的二氧化碳,你可以捐款給氣候環保團體和改善氣候變遷的計畫,比方種植生產等量氧氣的樹木。

以搭機往返比利時布魯塞爾和台灣桃園機場為例:

Greentripper估計2108公斤(2.11公噸)二氧化碳排放量,你可以選擇捐款平衡碳排量,或是進一步彌補輻射效應。下方的四個長條圖,告知為達成攝氏二度的控溫,每年每人碳排量是2300公斤,目前歐洲每人每年製造7千公斤。


位於瑞士的My Climate則是估算有3.7公噸碳排量,有四種幣別讓你選擇,捐款平衡過多的碳排量。


在比利時的Treecological從網站名稱就知道,透過植樹平衡碳排量。雖然是荷蘭文網站,但可以計算全球各地飛機往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相同行程預估6691公斤碳排量。


相同行程在這三個網站呈現不同的碳排量,可見背後的計算方法不同,但是警示飛機的二氧化碳高排放量、人類必須跨越國界聯手改善氣候變遷卻是相同的初衷。

為了不要再抱怨久旱不雨、豪雨成災、高溫難耐、嚴冬酷寒,鄉民我們希望旅行逃脫生活桎梏,也許可以少坐一次飛機、互相分享就近的度假好去處、多多利用大眾交通工具。


看更多超級實用的歐洲旅行交通行程安排網站 >>>

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

第一次上小農市集 我的夢幻菜市場



從溫帶到了亞熱帶的台灣,一早到傳統菜市場買幾把蔬菜,走走看看市場肉販仍忙著拆解的豬肉、切塊分類中的家禽、近海魚、散發醬油香味的滷味白斬雞紅燒肉等熟食,拖著菜籃車的婦女、不願意熄火爭取黃金時間讓夏日氣溫更加蒸騰的機車消費者……全部都是我的「台北菜市場買菜」儀式。

除了傳統菜市場,我更想去看看有理念的小農市場城市版,無奈往年總是事與願違。這次特別估算好時間地點,才能一償宿願。

夢幻小農市場


比利時住家附近連續兩年成功舉辦的小農市場,是我的夢幻小農市場:農業產品和食品來自方圓三十公里範圍、所有冷熱飲料杯瓶可重複使用、熱食包裝是植物製造可再分解的材質、自己攜帶購物袋不會很奇怪、市集販賣的小食是肉食者也覺得好吃的無肉素食,完全符合減碳和社會永續的理念。教堂也特別出借一天,改做手工藝和農產品市集。

No Waste. Plastic Free. 所有飲料玻璃杯現場洗淨
而且,小松和小丙兩個國小年紀的兒童樂於參加,小農市場是全家出遊購物買菜的好地方,不光是只有吸引家庭煮夫或主婦。因為兩小期待和朋友相遇,一起在市場集會旁的小公園、小廣場玩樂,或是跟著媽媽試吃好料、吃吃喝喝有機好味道、指揮媽媽掏錢包。

我是「鄉下人」眼光,其實在比利時城市布魯塞爾、列日等等,我的「夢幻小農市場」已如雨後春筍化身規模不一的超級市場。

首次光臨彎腰市集


抱著期待的心情,我們來到位於台灣博物館南門分館的彎腰市集,可惜錯過手作的家庭活動。夏日豔陽高照,兩個比利時小人完全沒有耐性「買菜」;雖然我以品嚐冰淇淋、喝蜂蜜檸檬茶為藉口,兩小還是興緻缺缺,只好使出最後武器——交代爸爸帶著兩小到博物館內吹冷氣、參觀樟樹產業史、體驗互動飲食教育。另一方面,我鬆了一口氣,沒聽到小人抱怨台灣傳統菜市場「臭臭的」怨言。


趕緊抓住寶貴時間,採買了無農藥芭樂、部落e購蔬菜、竹南粽子……等等,直到身上現金用盡。我一邊採買,一邊懺悔,一邊安慰自己「就這麼一年一次,支援有心的台灣小農」。在比利時的小農市場或是小農產品合購,很難買到超過30公里的農產品。而我背後沉甸甸背包所製造的碳排量,多少反應台北都會和農業產地的規劃問題,以及都會土地寸土寸金導致難有社區支援農業的現象。

第一張照片傳統歐洲小農市集的裸賣,台灣小農產品包裝精緻

舊教堂裡的新科技金流和物流


比利時行動支付才剛起步,大多數人對二維碼很陌生。雖然各地有許多農夫市集,仍然多是傳統菜市場現金交易。可是,資訊背景的有志義工發起「在地市場」,創造了讓人津津樂道的物流和金流新模式。

在比利時西方的西弗蘭德倫省,兩個「在地市場」為了減少食物運送的二氧化碳排放里程、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和促進在地農產的理念,每週五下午三點到八點是小農市集日。第一個「在地市場」地點在廢棄舊工廠,一來活化老建築物功能,二來避免風吹雨淋;第二個更讓人眼睛一亮,教堂變身市場和酒吧!

時代改變,教堂使用機率愈來愈低。除了閒置不用當成文化資產,有心的地方政府積極賦予教堂新使命。民眾進入教堂市場、工廠市場,憑著一張市場交易卡「嗶嗶」買菜;商家將購買的商品項目和金額儲存在民眾的交易卡,直到市場出口民眾只要掏出一次錢包用現金或金融卡結帳,省下買賣雙方找錢換錢的問題。民眾也可事前在網站訂貨,星期五到市場直接取貨。

大人買菜、喝啤酒,小孩當然也要同樂。「在地市場」提供兒童手作遊樂場所,舉辦食育兒童工作坊。讓上菜市場變成全家享受的日常生活,而不是刻板交付婆婆媽媽家庭主婦。






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

到司馬庫斯體驗公平貿易原味 重溫阿爾卑斯山居度假





夏日回到故鄉台灣,我們上山下海,找尋另一個家鄉難以經歷的感官體驗。租車駕駛小心行駛陡峭道路,專業並肩穿越禮讓的中型20人座巴士,抵達目的地司馬庫斯的時候,覺得這段路比抵達相同海拔的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農莊,行路更艱難。帶著孩子走上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山,除了親近山林,另外是為了逃避台灣平地的溽暑。

上小山下北海


在比利時,我們很難「上山」,必須出國到法國、瑞士、德國、奧地利、義大利、西班牙,才能走入真正的高山。比利時最高山Signal de Botrange,海拔694公尺,地近比德兩國疆界。「下海」卻是相對容易許多,而且沙灘、海水潔淨,雖然海水溫度比亞熱帶台灣海洋低,但是從孩童安全玩沙戲水的角度,我毫無怨言。

比利時西邊臨北海,沙灘廣袤沙質細密,海浪溫度冰涼卻溫柔,是家庭度假最佳去處。它的海岸和荷蘭、北法呵成一氣,其實也和英國東南方多佛屬於相同地質年代,可是比利時的沙灘景色相較鄰國,卻是觀光人工(醜)化,完全遊客優先。

所以,在故鄉,我們要往台灣東方走,深深吸幾口攝氏33度的「寧靜海洋」空氣。荷蘭文稱呼太平洋「寧靜」,不知道是否起源自17世紀海洋強權以前的異國想像?碩大海洋深奧難測,我認為一點兒都不寧靜。我們曾經到訪福隆和頭城,和龜山島對望玩黑沙,雖然別有趣味,但是寧靜海洋甩長髮般很有個性的海浪,卻使我這軟弱媽,從此決定海邊玩水這件事,就在西歐履行。

勞動時間決旅遊Long stay天數


「我們在這裡住三晚。」當我和十歲小松站在司馬庫斯旅遊服務中心,說出這句話時,我們兩人反而被對方的吃驚而驚訝。「什麼?三晚?!」後來我才知道,98%遊客只住一晚,隔天一早六七點,便「攻入」往返11公里的巨木群。我解釋,「我們如果去歐洲山裡,至少訂一個星期。」旅行心態和勞動者收入取決渡假時間長短,勞動法規的休假規範,也決定了勞動大眾工餘的休閒。

對居民來説,竹林是經濟價值;對小觀光客,則是「忍者」道場

我們去過電話訂房搶到一晚的太平山、以及觀光集團近年簽約經營的明池山莊。走在為觀光客計算好長度的山林神木步道,總覺得好像是在比利時西部北海海灘,大家把握有限時間,集體盡力扮演好一日旅遊的角色。我期盼找到可以寧靜看山嵐的地方,就像數百年前,低地國命名太平洋「寧靜海洋」的想像。

公平貿易大使的小卒好奇心


有天滑到做皂達人野人家在臉書貼出司馬庫斯家庭旅遊照片,感覺像是另一個值得探索的森林遊樂區。另一方面,耳聞「上帝的部落」稱號,我懷疑廣告吹捧花招。熟知山林門路的家人說,如果從明池「馬告生態園區」神木森林往西,就是司馬庫斯,這片新竹宜蘭行政劃開的森林山野,都屬泰雅族領域。



小觀光客坐在小木屋露台複習另一個母語

既然自然景色相似,為什麼還是選擇了路途較危險的司馬庫斯呢?仔細深究之後,我驚訝發現平時我在職場每天交手的「公平貿易」南北互助精神,竟然在台灣一個近兩百人的部落實現。

公平貿易的互助和培力


簡單來說,「公平貿易」運用消費關係,保障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權益;生產者不會受到中間商剝削或商業競爭降低品質,消費者買到安全而且注重永續的商品,消費者間接協助生產者經營永續社區關係,例如孩童教育權、婦女地位、合理工時與薪資、土地友善使用。

比利時公平貿易組織為了深入推廣,針對公司行號,設立「公平貿易城市」、「公平貿易鄉鎮」、「公平貿易大使」。我的工作單位是公平貿易大使,宣誓認同公平貿易價值,所有咖啡、茶等等食品或辦公室用品(例如擦乾餐具的茶巾),必須優先採購公平貿易認證產品。

在比利時和一些歐洲國家,位於一般居民生活的城鎮,廣設「公平貿易商店」,店員是輪值的義工,店內商品都是來自發展中國家。不同的歐洲公平貿易社會企業,主動在發展中國家發展農業計畫,或是和該地的非營利組織、合作社團體合作,直接購買當地農作,然後在當地或鄰國加工。

用長期的合作計畫,確保該地小農穩定收入,並且發展(有機)農業,讓農家不會因為一時的天災人禍、大公司的削價競爭,頓時手足無措,甚至最後棄守土地放棄農業。更進一步,因應各社區情況提升生活品質和社區關係,例如提供兒童受教育的機會,不致為了家計必須中挫基本上學的權利。

超越共產制度的公平貿易理想


司馬庫斯有能力工作的族人,土地共有,人人領著一樣薪水,根據2013年資料,男人月領一萬元,女人一萬二千元。輪流分配耕種務農、修建維膳、做菜採購,到了觀光季節,訂房住宿、設施維護、民宿清潔、廚灶烹煮等等。社區共同負擔到大學的教育以及醫療支出。看到這裡,通常我們以為這是共產制度,但長遠目的要讓孩子可以在社區快樂長大、族人毋須跋涉到大都市找工作。

負責種植和採收每日蔬菜的居民,新鮮蔬菜直送餐廳廚房

曾經做過「山地服務」的我,停留在腦海裡的原住民社區印象,包括路上自己玩樂的孩子、喝醉的大人、遊客或是居民亂丟的垃圾。

可是在司馬庫斯,街道乾乾淨淨,沿途妝點巧思獨具的路燈和花卉;我見到的孩子,他們跟著大人進出;唯一可以買到酒的商店,販賣自釀的桃酒給遊客。

遊客可參加每天下午舉辦的導覽,進一步認識司馬庫斯的生活點滴,例如別具文化特色的新光小學司馬庫斯分校、小米在泰雅族的文化地位、住家前有如門牌的木雕。導遊特別強調,族人平日不可飲酒,歡迎遊客檢舉,他會立刻對違規者罰款;他還說,狗向來是族人的好朋友,可是這裡見不到漫步的遊犬,因為狗主人必須圈鎖愛犬。這些齊心齊力確實造就司馬庫斯的永續觀光潛力!

公視紀錄和大愛台的司馬庫斯專輯,受訪居民不約而同的說,在部落裡賺得錢比較少,可是比起離開部落去外面工作,心裡比較踏實。

簡單生活,使人平淡過日子,渡過安然的分分秒秒。當公共支出維護受教權,萬一生大病不怕一時沒錢,就沒有必要汲汲營營薪水高低。

偶而我問問負責不同工作職責的居民,從事該職務的時間和甘苦。最幽默的回答,是準備遊客主菜烤肋排、泰雅醃肉的年輕男性:「我什麼保養品都不用擦,每天烤肉油煙,皮膚自然變得很好。」


提升觀光收入同時守住難得的雲起雲落


很幸運,我們享用了2017年七月啟用的餐廳和全新的餐具,坐在有屋頂的露台品嚐居民耕種的蔬果、廚師每日變換配菜的餐點,看著雲起雲落,太陽光影和山岳的起伏。本文第一張圖片是晚餐的日落。  

照片左上方的黑灰色屋頂是2017年啟用的餐廳,隔壁便是迦南小木屋

餐廳另一邊是停車場和新迦南小木屋,更遠一點,還有幾間興建中的房屋。每次走過平坦的停車場,或是路過似乎廢棄不用的舊民宿,我倒是擔心高知名度的司馬庫斯為了容納更多遊客,反而犧牲了更細膩和珍貴的環境永續。

司馬庫斯景色或許和台灣無數的山林村莊雷同,但是社區的合作社共同經營理念,卻讓它獨一無二。

我們全家念念不忘阿爾卑斯山農莊山居渡假的時光——每天早餐吃麵包和當地新鮮製造的乳酪,補足能量,穿上登山鞋,背起裝著水壺和簡易午餐的背包,不急不徐出門,在草地遍野、針葉樹林立的山裡穿梭行走。司馬庫斯社區營造的潔淨和遍植花草,鄰近的竹林、亞熱帶常綠森林、陡峭的山路,自然景觀跟阿爾卑斯山完全迥異,可是閒適的樂趣是相同的。

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

百花盛開賞花去 史上首次風信子火腳票和花季專車




天氣像是好的不能再好的西歐夏天,舒適的陽光撩動外出走入大自然的慾望。野生風信子進入盛開花季,把握一年難得的時刻,欣賞大自然季節限定美景。

今年比利時鐵路公司很上道,推出Halle森林專屬「火腳票」,火車票加腳踏車租借,週末來回還享有車票半價。或是搭乘花季週末專車,直達森林,省去塞車找停車位的痛苦。


上週末我已經迫不及待去家裡附近的森林探訪野生風信子,雖然氣溫已達攝氏18度,風信子甫展光彩,多半含苞蓄勢待發。相信這幾天必定是紫光懾人浪漫不已。如果知名的Hallerbos離你太遠,沒關係,看看這個「風信子節」網站,找個最適切的地點,不用到布魯塞爾南方人擠人,一不小心還踩到體態袖珍嬌貴的野生風信子。

正當眾人聚精會神野生風信子的時候,銀蓮花和熊蔥不約而同悄悄在森林另一個角落登場,一片白色花海閃爍,彷彿天上星斗降落塵世。無奈藍色紫色比較大牌吸睛,銀蓮花和熊蔥獲得的讚嘆寥寥可數。

除了風信子,還可以到布魯塞爾西方、Aalst附近的「大蜂園城堡」Groot Bijgaarden欣賞鬱金香。如果說國際知名的荷蘭Keukenhof是鬱金香博覽會,城堡花園的鬱金香展則是袖珍的珠寶櫃。當孩子年幼坐娃娃車年紀,我總是不厭其煩在難得的一個月鬱金香展期,帶著孩子到這裡用五官擁抱春天魅力。


比利時東北方的水果產區,也進入盛開花季,蘋果花、櫻花、梨花、桃花,輪番迎接春天。雖然不能像日本人席地坐在櫻花樹下慶祝春天,但一棵又一棵滿樹粉白粉嫩的果樹花,令人目不暇給春季的雪花爛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