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

第一次網購小農生鮮食品 實現歐洲版社區菜市場團購心願


生平第一次團購,參加「綠色能源」揪團,成功取代原來傳統依賴核能發電的電力供應商。第二次團購,獻給「社區菜市長」發起的的農民友善生產團購!買到了朝思暮想無農藥或有機的綠竹筍、水蜜桃芒果、金煌芒果和冷凍玉米粒,而且知道農民大名。

十足感恩台灣越來越多有理念販賣小農產品和良心安全食品的電商,讓我在出發搭乘長途飛機前上網「手指購物」,一到家便能立刻享受台灣農牧漁民和食品加工者的辛勞新鮮收成。

歐洲版社區菜市長 43公里內直接跟農夫買


類似「社區菜市長」的民間鄰里團購在西歐幾個國家漸漸紮根茁壯。2011年起源於法國la Ruche qui dit Oui!,雨後春筍蔓生到英國(the food assembly)、荷蘭、比利時(boeren en buren)、義大利、瑞士、丹麥、西班牙,在八個歐洲國家蓬勃興起(看以下地圖)。

友善的訂購和溝通平台,清晰鮮明的社會目標,讓社區支援農業模式擴展迅速。它要建立農家和消費者的鄰居關係,消費者可以直接購買附近農家的產品,縮短運輸距離,也保障地區農業經濟。


法國版定義兩者距離不超過250公里,六年下來實際平均距離43公里,北方鄰國比利時則是平均30公里。在la Ruche qui dit Oui的農民佔了全法國總農民的20%,每五位農家,其中一戶投入縮短生產和消費距離的計畫。這項佳績或許歸功法國人平時便以地區農產品為傲,熱衷大口吃掉地方美食。

台北為圓周的30公里 買到那些小農產品?


可以透過電商跟農民買是好事,但距離多近才是「直接」。我詳細查詢小農生產地,雖然台灣物流業發達,但如果以台北為目的地,比利時標準的30公里生產和消費運送範圍來看,應該只達桃園、基隆、三重,這些地方具備供應台北都會區的社區農業發展條件嗎?從小農產品來源,也見到南菜北運的現況。

我看著冰箱裡的花蓮玉米、嘉義牛奶、竹南粽子等等,「直接」買是買安心產品、義氣相挺有心農家,可是相對製造的二氧化碳排放/碳足跡,卻讓我很不安心,但是這並非販賣小農產品電商願意著墨之處。

網購小農產品 珍藏台灣的真誠美味


連續幾次趁著北半球暑假回台北,我已經捉摸一套「專案管理」的方法,Google表單十幾張工作表事前規劃、事後紀錄每年一個月的台灣夏日生活,並且善用雲端協作功能和家人分享台灣行專案。

去年起,我的「吃喝」工作表除了美食店家,還多了小農市集和商店,無奈營業時間和地點跟家庭玩樂範圍找不到交集,幸虧有上下游市集,至少能買到小農生產的乾貨。多年來,總是在抵達和離開台灣的時候,經由上下游網站購物,空運珍藏台灣小農生產的真誠好味道。

可是,今年發生了轉變,投入小農產品直接貿易的電商越來越多,產品選擇也跟著多樣化,為了一次買齊、減少送貨碳排量的理念,目前安靜躺在儲藏櫃的乾貨來自里仁直接跟農夫買

身旁許多旅居異國思鄉美食心切的朋友表示,「回到台灣,三餐吃外面的時間都不夠了,才不要自己買菜做菜!」或許,我家餐桌上的食物,從產地到餐桌大多直接來自步行三分鐘的菜園,以及方圓不超過20公里的農牧產品,例如本文第一張照片的自助「蛋商」。

新鮮食品不需要繁複烹煮和瓶瓶罐罐的醬料,簡單料理就能豐美提味。自然而新鮮的味道,已經改造舌尖的基礎本領和食慾。越加蓬勃的小農產品市場,以及送貨到家的優越服務,今年總算滿足舌尖的願望。

第一次網購新鮮小農產品 比利時牛奶比較好喝


該跟哪家電商訂貨?讓我猶豫許久。最後,我跟「挺農易」買了虱目魚片、煙燻雞翅、牛奶、饅頭、酸菜等等。雖然我不滿意牛奶產地到家裡的距離,但與其分別跟兩家電商買製造更多二氧化碳排放,不如一次買齊。

好消息是,成功將台灣特產虱目魚送入小松小丙嘴裡!以往他們總是嫌棄一般菜市場買來的虱目魚「臭臭的」。壞消息則是,兩人喝不慣媽媽我特別購買的安心牛奶,我只能無奈解釋,因為氣候和糧食的差別,各地牛媽媽生產的牛奶味道不太同,兩小異口同聲抗議說:「比利時牛奶比較好喝。」

我看了好幾家販售新鮮有機或小農產品電商,網站照片介紹紙箱裡形形色色塑膠袋細心包裹的蔬果,避免運輸受損,也顯示商家的服務用心。「挺農易」有另一個篇幅,說明顧客回收包裝材料,一起減少和循環使用資源;我深知回收包裝材料的繁瑣和費心,讓我立刻決定在這家刷卡!

從產地到餐桌 餐桌再回到產地的幸福循環經濟


天冷缺後院新鮮蔬菜的時候,我會跟「食物團隊」Voedselteam購買一大籃農家配好的有機蔬菜,或是跟專賣過剩有機蔬菜的減少剩食義工組織Refruit,購買特定的有機蔬菜。兩個組織的蔬菜配送都是利用歐洲蔬果物流的標準藍色塑膠箱,一箱配一個訂單,箱外註明訂購者名字。領菜時間,自被購物袋、箱子,運回蔬果。

台灣精美的小農產品包裝,也許源於迎戰商業社會外表包裝很重要的競爭條件,但總讓我受寵若驚。

位於魯汶的無包裝商店,裝著蔬果的藍色箱子是歐洲標準的蔬果物流箱

珍藏在櫃子裡的台灣小農誠意生產的零嘴,個個包裝身段脫俗;我吃完安心食品,訣別似的看一眼漂亮包裝袋,趕快丟入一般垃圾、或紙類回收。我總覺得遺憾,一邊支持小農產品,另一邊卻製造更多垃圾。

在比利時某些小農市場,有心的消費者會帶著上次購買包裝蔬果的塑膠盒、塑膠袋,還給農夫市場的農家。如果農家和中介的網路電商能重視包裝袋重複使用(里仁、主婦聯盟已經執行),才能讓有機農業、安心食品、小農生產,化身一體兩面的環境永續。

時光演繹迅速,願意自備購物袋和容器的有志消費者愈來愈多,城市裡陸續出現專賣散裝而且在地食物的「復古商店」,新名詞是無包裝商店,上一代的雜貨店不就是散裝銷售居多?

第一段提到的以台北市萬大路牛乳大王為基地的「菜市長」,現在與厚生合作;而我忠實訂購蔬果剩食的義工團體,運作一年多後,暫時劃下休止符。拉長時光軸線,義務或商業營運小農產品者在大環境前仆後繼,希望消費者、農業生產者和中介組織在企圖心和艱鉅實踐過程,都能往家家戶戶三餐永續的大幸福目標緩緩邁進。


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

老魯汶挑戰2030碳中和:在贏得歐洲綠葉都市殊榮的魯汶 學習醃漬有機蔬菜





沒有電冰箱年代的老祖宗發酵蔬食,近來在西方飲食頻頻露臉。西方主流飲食的優格、咖啡、巧克力、乳酪都是發酵食物,可是鮮少消費者知道;還好,法國德國傳統的發酵食物酸包心菜(choucroute, sauerkraut)流傳到比利時,讓我想念酸白菜的唾液分泌,容易找到滋味吻合的替代品。


男人女人在家自己做菜


「新年踏步走」總是很民主--徵詢全體同事意見,彙整之後再做決定。年前我們敲定時間,然而具體內容和地點眾說紛紜。可是一旦有人提議「學做菜」,不分女男少老,大家都靜悄悄一致同意。看第一張照片,那是我們這組七人合作成果,其中只有我是生理性別女性,男同事們可都是料理高手!每次聽到台灣做菜節目裡的主持人開口閉口尊稱觀眾「各位婆婆媽媽」,總覺得有性別歧視之嫌,難道男人不愛動手做菜?還是台灣女人長期霸佔灶台?

這是第二次在新年員工活動安排學做菜。三年前,還沒開工就先吃喝玩樂,在布魯塞爾某家餐廳樓上參加料理工作坊,可是這次真的來到烹飪學校!打開講義見到「banh mi紅白蘿蔔」等五六種涼菜、烤蔬菜配阿根廷酪梨醬Chimichurri Sauce、橘色扁豆可樂餅,不知道廚師老師,等一下到底賣什麼藥/菜?

我負責的烤(根莖)蔬菜

發酵蔬食的自然植物生命奧妙


原來今天料理課主題是「發酵」。老師介紹西方常見的酸黃瓜,他說做酸黃瓜的小黃瓜gherkin跟一般cucumber不同。我問他,兩個是不同種類,可是在溫室裡兩種作物外觀相似,只是果實大小有異,到底有什麼不同?他回答「口感不同」。接下來,介紹到越南紅白蘿蔔,同事問什麼是 daikon? 老師解釋它跟 zwarte rammenas一樣,我立刻舉手反駁:「如果兩種黃瓜對您來說是不一樣的口感,您剛剛提到的黑白蘿蔔也很不一樣,黑蘿蔔口感更結實。」主廚老師這下意識到台下學生不僅有生物學高手,也有長年與發酵蔬菜為伍的亞洲學生。

雖然我對廚師老師的亞洲發酵蔬食實作經驗抱持懷疑,但是他異於主流比利時料理的勇敢精神,我卻非常佩服。他主張廚師應該採用在地、當季、有機食材,不需要白醬紅醬奶油這些濃郁的醬汁;食物經過簡單烹調和有創意的味道組合,還原天然的滋味,即是最經典的美食。

他從溫度、酸度、氧氣、食材四個指標介紹:製作成功的發酵食物,溫度介於15到50度之間,不需要加醋,乳酸菌發揮作用,發酵之後會產生天然酸味。他認為最好的蔬菜和鹽比例是100/1,也就是100公克蔬菜加1公克鹽,然後注水淹沒蔬菜,蔬菜必須沒有氧氣的環境發酵,防止其他壞菌產生。他說,發酵後的蔬菜蛋白質分子變小,人體吸收更快。加醋醃製的酸味蔬菜,快速獲得酸味,可是醋阻絕了天然發酵,因此酸黃瓜gherkin味道和靠時間跟乳酸菌作用的蔬菜有異。

歐洲綠葉都市 難能可貴的永續殊榮


授課教師本身是位廚師,經營外燴餐飲, 他堅持在地有機食材理念,在比利時整體外燴市場看似曲高和寡,但在擊敗強勢競爭敵手(包自家人根特Ghent)、甫獲得2018年歐洲綠葉都市Green Leaf City的魯汶,卻可嗅出當地民眾支持永續料理的胃口。我曾介紹支持在地小農實踐里山精神的「食物團隊」,行政總部就設在魯汶。

綠葉都市參加者限定人口介於二萬到十萬的城鎮,魯汶和瑞典的Växjö獲得2018年綠葉都市的殊榮。借看台灣鄉鎮人口數,新北市林口區人口數超過十萬、南投草屯鎮逼近十萬,由此可見歐洲綠葉都市的參賽者,對台灣人來說,都是「人煙稀少」的地區,可是對歐洲社會而言,已堪稱「都市」等級。

老魯汶2030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新使命


魯汶目標清楚:因應氣候變遷,居民永續生活福祉優先,2030年碳中和!設定目標,研究最該下手的對象,先從建築物能源使用和交通計畫著手,並且開發再生能源和鼓勵由下往上的民眾參與方式。魯汶理念清晰,所有都市發展計畫往2030年二氧化碳零排放推進。

魯汶有歐洲最古老的大學,創立於1425年,古色古香的學院錯落在城市裡,魯汶大學年紀老邁,可總是隸屬全球大學前百大那群;從上個世紀以來,不少台灣留學生在魯汶念書,求學或返校回顧苦讀時光之餘,或許可以在這個中世紀大學城,感受魯汶擊敗眾多歐洲永續城鎮的積極氣魄。

兩大目標:非住宅建築物能源有效使用、鼓勵騎乘腳踏車和共享汽車


魯汶2030年氣候計畫的主導官員,看起來完全不像公務員,反倒像是隨時能被動員街頭抗議的民眾。他說,魯汶因應氣候變遷計劃不是一朝一夕就到位,醞釀超過十年。在他的標準,已經推出的計畫有些成功、有些不那麼成功,不過跌跌撞撞,他們還是朝著永續的方向邁進。

第一目標的氣候變遷是二氧化碳零排放,對焦非民生住宅的現有建築物,例如市政府各機關、工業建築,工業區和辦公建築,能源如何有效而且循環使用,是最重要的課題。所有新建築必須符合被動房屋的標準(維基百科解釋被動房屋)。

第二目標是交通,超過150個國籍的都會人口持續成長,不可能任由汽車在這個古都縱橫,城市交通系統預計30%汽車流量、30%公共交通、30%腳踏車;所以,現有腳踏車道配合高速腳踏車道、提高腳踏車停車庫容量,發展汽車共用模式,都是首要交通策略。

AB InBev舊工廠,下一個使用功能尚未定案

廢棄啤酒工業區翻身 活化市中心生活機能


我們從火車站附近的沒落舊港口起步,漫步這個曾經廢棄的工業區,近年來努力蛻變,化身最節能的住宅區、老小都適宜的文化中心好去處、和民眾放鬆休閒的綠地空間。

這裡有世界啤酒大廠AB InBev 的舊工廠,隔壁的古蹟De Hoorn釀酒廠,Artois 先生從18世紀起,在此生產Artois 啤酒,至今AB InBev仍然出產Stella Artois啤酒。

舊工廠管狀結構上方有個身繫安全帶往下跳剎那的雕像 週遭是利用舊工業區新建的住宅和辦公室

De Hoorn釀酒廠在1997年列入文化遺產,幾個年輕的魯汶創業家買下這座頹圮的老建築,經過一連串設計、討論和整修,2012年重新開放,變成複合式的宴會、會議、餐廳、新創辦公室和食品零售的綠色建築,充分節能、利用再生能源及雨水、有效管理水資源和廢棄物。它的創意Hub 定位和重生過往文明,得到2016年歐盟文化遺產獎。如果有機會參觀這個鄰近魯汶火車站的永續計畫代表區域,絕對佩服這個中古大學城領導21世紀世界公民的遠見,以及草根民主魄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