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

新年踏步走 造訪素/蔬食運動始祖



「延續我們的好傳統,新年第一天,我們去……,然後到知名素食餐廳用餐,午餐之後……」

在這個非營利組織工作了一年,我現在才願意相信:第一天不上班,以文化和美食,開啟一年的工作。去年,我以為誤打誤撞,撿到吃喝玩樂大好康

新年恭喜道賀聲,在火車站出口此起彼落。嘖!嘖!嘖!同事之間彼此親吻臉頰三次,只有在新年時刻,比利時荷語區白人住民才會觸碰臉頰,不像法語同胞平日見面,立刻來個臉頰親親。

去年我們在烹飪工作坊,自己製作前菜和甜點,今年是城市知性之旅,跟著導遊從源頭認識Gent根特,它是近年來獲得旅遊界許多好評的老城市。

在古老的聖巴夫Sint-Baaf修道院裡(第一張照片),燭光小酌匯聚的知性能量,最讓人心神和歷史陶醉。駐足街頭塗鴉,進一步認識根特街頭新興的牆壁彩繪。導遊說,雖然不少市民公認某些塗鴉有城市藝術價值,甚至國際知名,可是塗鴉的本質,不是永久保存,如果顏色剝落,會有新的塗鴉蓋過褪色的舊塗鴉。



導遊在古城堡停下腳步,他宣布下一段美食之旅就此展開。原來,不知不覺間,已經走到午餐地點。我經過這裡好多次,從來沒注意到這家擁有眾多蔬食飲食者高評價的餐廳



根特人同事說,根特的素食/蔬食運動和這家餐廳關係密切,雖然換手數次,可是經營初衷屹立不搖:採取本地農家生產的有機蔬菜,透過烹飪工作坊和出版食譜書籍,推廣蔬食飲食理念,激發做菜靈感。

比利時荷語區有個響亮的口號「星期四素食日 donderdag veggiedag」,提倡者是位於根特的非營利組織EVA(備註一),不少城市以及機關行號,包括根特,都會在星期四推出素食餐點,或是全素食,一天不吃肉。去年成功利用社群媒體動員,獲得廣大響應的「無肉日」,也是EVA的傑作。它成立目的很單純:推廣蔬食。可是它的行動全方位:網站是豐富的蔬食美食資料庫,餐廳、外燴、食譜通通齊全。EVA也為廚師舉辦受訓課程,提升素食烹飪技能。同時遊說政府,減少比利時的肉品生產(備註二)。

比利時沒有佛教茹素傳統,但是素食餐廳和推廣素食的團體,加上健康和環境意識,以及公部門有心配合,選擇素食的民眾愈來愈多。

今天是素食餐廳的休息日,餐廳特別為團體訂餐敞開大門。前菜是芹菜和芹菜球根湯,搭配加了杏仁家堅果的gremolata。主菜是自助餐,有燉素牛肉、烤南瓜、烤馬鈴薯、polenta玉米薯條、savooi甘藍,另外有青菜冷盤和無蛋美奶滋。

燉素牛肉是比利時傳統菜stoverij/carbonade flamande的素食版,用麵筋取代牛肉。久聞這道麵筋版燉牛肉,迫不及待淺嚐一口,味道和我的期待,落差過大,這是我吃過最不好吃的麵筋料理方式,或許我的味覺對麵筋料理,已經建立一套品嚐模式。整體而言,主食食材新鮮,可是烹調方法平凡。不過,甜點扳回我的失望!白荳蔻口味的義大利奶酪panna cotta,佐覆盆子醬和棗子餅乾,布丁口感的奶酪搭配香酸的覆盆子,加上酥脆微甜的棗子餅乾,口感層次豐富,白紅金黃色澤漂亮。


「Vooruit前進」在左後方,右方是社會史協會,可說是比利時的社會運動史收藏館

午餐吃完,還有行程。下一站是參觀根特著名的藝文中心「前進Vooruit」,二十世紀初為工人階級而建造的人民禮堂,至今依然秉持相同理念,舉辦適合各種年齡層的藝文活動(備註三)。公關部門特別為我們量身打造導覽內容,從歷史、內部表演空間、辦公室、到頂樓高塔,全部展露無遺。



關於藝文活動和演唱會的垃圾處理,負責人感慨的說:「我們的目標是零垃圾,可是只贏得一半的勝利。」最終目標希望完全沒有丟棄式產品,包括可以回收的鋁罐包裝,飲料廠商負責再用大瓶裝玻璃容器。那一半的勝利是什麼呢?原來的拋棄杯子改成使用玉米製造可分解的一次使用飲料杯。可是,她也無奈地說, 「前進Vooruit」場地的承租者不在此限,許多廠商自己帶進丟棄式飲料產品。


和「Vooruit前進」建於同一時期的社會黨黨部

在這個人手一杯外帶咖啡或是奶茶的一次方便社會,有了零垃圾的理想,才能讓我們前進和想像。結束今年第一天知性工作日,帶著滿滿的期待,接受新的一年挑戰!看看自己一年的職場待辦清單,比去年更有挑戰;但願善用零碎通勤時間,在 「鬆餅巴洛克」和中文世界的網友,交換我的非營利綠色工作心得,以及移民媽媽的生活掙扎。


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

刈包英倫風 電視名廚詮釋台灣小吃


頭戴藍色聖誕帽的工作人員,站在來往英倫海峽的歐洲之星車門前,對我微笑。確認火車票無誤後,我在艙門旁的期刊架,飛快挑選兩本雜誌。其中一本是Time Out,最後衝刺倫敦吃喝玩樂!才沒翻幾頁,讓我瞪大眼睛:「吃街頭--台灣蒸包」!這是英國名廚J. Oliver 雜誌的合作內容, 左頁交代食譜和做法,右頁是近黑色的底色,擺著雪白刈包(備註一), 白身粉紅圈的櫻桃蘿蔔沙拉配菜,襯托這道大英異國小吃的珍貴嬌美。


華裔青年餐飲創業


自從2015年春天,三位華裔青年在倫敦蘇活區開設Bao刈包專賣店,不僅吸引媒體目光和好評,必須在店外排隊等候的顧客,也證明三位創店者的生意眼光和手藝。Bao在三位有設計專業的主人巧手雕琢後,好像小心翼翼捧著維納斯的白皙貝殼,亮麗展示它的內在美味。

Time Out給了Bao五顆星滿分,金融時報評為「倫敦的高端台灣料理」。Bao的菜單,容納了台灣人的思鄉情調和小吃驕傲,刈包、鹽酥雞、豬血糕都包了。

根據媒體報導說,這三位有餐飲創業精神的Bao創辦人,從2012便在市場擺攤,逐漸打開知名度,也獲得許多好評。印度裔名廚、也是餐飲企業家Karam Sethi看準Bao在倫敦都會的潛力,雙方決定合作在蘇活區設店。


倫敦博物館的酒杯

奈潔拉Nigella的包趴


倫敦都會新貴就此吹起台灣小吃刈包風。與Jamie Oliver合作的「食物賣藝人Food busker」在Oliver旗下雜誌和Foodtube推出「台灣蒸包」。他用鑄鐵鍋製作切塊醬油紅燒五花肉,櫻桃蘿蔔沙拉取代台灣經典版必備的酸菜。

去年十月出新書,另一位地位更響亮的電視名廚一姐Nigella,則是親自到裝潢現代的Bao店取景,一對台港裔配偶,亦即兩位創辦人現身電視畫面背景。她詮釋的台灣刈包「豬肉包pork bun」,非常吸睛,就在她新書封面右上方。由此可見,這個白嫩可口的台灣包,受到英倫美食前鋒和電視名廚的高度親睞。

Nigella用海鮮醬為主軸,兩小時低溫封烤去皮的大塊五花肉,達到爆汁軟嫩的口感。搭配油炸小紅洋蔥和綠色沙拉,以及自製的新鮮薑蒜甜辣醬。在她的「包趴」節目裡,下班的三五好友,自己拿起熱騰騰刈包,放入軟糯多汁的肉片、油蔥、時蔬、甜辣醬,刈包變成party主角,倫敦白領的休閒聚會美食。


我的倫敦大都會吃趴


模糊正宗口味的疆界


英國電視名廚詮釋的刈包,在我們這些吃刈包長大的台灣子民看來,覺得不倫不類?還是別具創意?

符合家鄉口味的指數,總是同鄉積極檢驗的主題。倫敦Bao店臉書,有台灣人直言不好吃。另一位華裔電視廚師黃瀞億,華人時常批評「根本不是在做中國菜」,台灣人看了她做的台灣小吃,跳出來質疑「台灣有這種小吃嗎?」

地處自豪本土美食的比利時,我個人倒是佩服英國都會美食先鋒和這些膽敢另類的廚師,他們的求新求變,勇於跨過正宗口味的堅持界限,加上英語文化勢力,緩慢地,擴大西歐異國料理的視野。


Eurostar新車廂,和德國ICE同款,往來巴黎和倫敦

回到歐洲大陸的車上,我同樣拿了雜誌打發時光。在一本英國家居設計雜誌,讀到專訪在英國長大的香港裔女性老闆,敘述華裔背景的她,如何和母父執輩慶祝新年。看來,三位Bao店創辦人的執著認真,不只吹起英國都市裡的刈包風,而且也在時尚媒體,輕綴年輕華裔英人的文化觀點,就像他們為白皙珍珠般的蒸包,撒了薄薄一層甜花生粉。

(往下點,有 ✐ 食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