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

那一晚,收押叛國的加泰隆尼亞部長

那晚七點半左右,還不到西班牙人晚餐時間,在西班牙政府和加泰羅尼亞獨立鬧得紛紛擾擾的時候,我經過Girona市政府廣場。不分老少,市民拿著、披著加泰隆尼亞大小旗幟,或是年輕父母推著娃娃車,紛紛走到市政府前。陽台上有人演講,群眾熱烈鼓掌,精神高昂呼口號。八點半,我出門到西班牙tapas bar喝杯飲料,已經不見聚會人群,餐廳開門營業但顧客還三三兩兩,酒吧一如往常晚餐前時間,人聲鼎沸。



「畏罪潛逃」的首相 牽動比利時內部獨立政治


彷彿中國政府聲稱煽動叛國罪,逮捕台灣民權人士。西班牙政府運用叛國罪名起訴加泰隆尼亞部長,首相則逃亡高度地方自主運作的比利時。根據通緝令效力,比利時檢警可以也必須逮捕加泰隆尼亞首相。比利時聯邦執政大黨NVA,政治上主張荷語區弗蘭德倫獨立,經濟上靠攏大企業;主席是安特衛普市長,他說被驅逐的加泰隆尼亞前首相是他的朋友。

比時聯邦政府首相米歇爾所屬政黨,在法語區經濟主張雷同NVA,但政治立場不贊同荷語區獨立,他該如何操練政治手腕?回應國內微妙的政治勢力,避免挑動比獨勢力,同時婉轉接連比西二國外交關係?難以預測的劇情,跟電視連續劇一樣精彩。



鍋鏟瓢盆噹噹響抗議


離開酒吧,晚間十點回到山腰城牆旁公寓,打開電視想看看電視新聞畫面報導,門外傳來幾乎是全城敲打炒菜鍋的聲音!打開門一看,對面的住戶,打開窗戶、開啟陽台、站在樓頂,手裡都拿著鍋子、鏟子、湯勺,用力敲打,持續了15分鐘之久!也許是人民自發的抗議?隔日在新聞媒體讀到報導,證實我的猜測。

收押部長後隔日,人民在街頭自發抗議,預計11月12日發動全民抗議集會。原本街頭住屋門面,支持獨立公投的民眾掛著各色si(是)、「民主」和加泰隆尼亞的旗幟,鍋鏟抗議之夜過後,更多住家加入懸掛旗幟,一面比一面大。



日漸積累的民族意識


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沸沸揚揚,恰巧我在這裡遇到了一年一度重要的文化節慶「Sant Narcis」,地方農產、藝術市集、音樂會、捐血、導覽等等琳瑯滿目從早到晚為期一週。當然加泰隆尼亞舞蹈sardana和疊羅漢castell絕對不可少。

看過許多相關照片,可是從未親眼目睹這兩項聞名的加泰隆尼亞特色活動,實地欣賞之後,才了解加泰隆尼亞人的民族意識,不需要外力脅迫恐嚇,從小的日常文化參與便能生根茁壯。



有默契的陌生人圍圈舞蹈


錯過旅遊中心推薦的專業民族舞蹈比賽,完全看不懂加泰隆尼文的情況下,於是亂挑選有sardana字樣的活動。


我來到一個很像土風舞氣氛的地方,沒有穿得美美的專業選手。十位成員左右的樂手現場演奏音樂,廣場上彼此陌生的女男老少不斷自主加入舞蹈,形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圈圈,舞步和音樂重複,大約半小時,眾人有默契的聽樂知道已近尾聲,一起結束音樂和舞蹈。




疊羅漢的世代團結


我問遊客中心哪裡是看疊羅漢的好地方,工作人員笑著說,只要能找到可以站的地方,都是好地方。疊羅漢開始前三分鐘,準時抵達,可是已經人山人海,根本沒有可以看到疊羅漢成員的地方!好不容易擠進人海裡,耳旁已經傳來現場樂器演奏聲,見到頭戴紅色安全帽的小朋友爬過兩個大人肩膀,穩穩站在最上方,眾人歡呼鼓掌,看似三層的疊羅漢從大教堂廣場前,平穩走上90個階梯的大教堂前,立刻掀起第二次熱烈掌聲。

大教堂前排列傳統聞名的疊羅漢,共有七層。實在佩服最高層的小朋友,除了勇氣更需要技巧!只見過圖片的我,才知道還有現場音樂伴奏疊羅漢。教堂大門前,再次擺出傳統疊羅漢的隊形。

我庸俗地以為活動已到高潮就此結束,走上階梯準備離開,走到一半被人潮卡住進退不得。穿著藍色上衣、白色褲子、黑色腰帶的疊羅漢成員,順著階梯往下走,就在我面前停住。他們一個個緊緊簇擁,我完全摸不著頭緒他們的行動。也許是人太多,等候整隊?大夥兒才能一起去喝一杯慶祝?

約過了五分鐘,見到彪形大漢組成第二層疊羅漢,我才明白這是第三個表演。這次有四組,彪形大漢肩上是青少年,最上層是年紀最小的孩子一層層爬過大人肩膀。

疊羅漢完成後,所有成員互相恭喜擁抱,成功歡呼。以往我只看到高聳的疊羅漢,此刻才知道疊羅漢下方是一圈又一圈的團結「地基」,沒有共識穩固的地基,就不會有老中青三代組合而成的疊羅漢。最後一個表演,沒有彪形大漢,而是臉孔更年輕的青年、青少年和兒童組成。他們獲得所有疊羅漢前輩的高聲喝采。

疊羅漢正式散場後,我見到將近大約百位成員,女男老少都有。這絕對是個考驗團結、技術和世代相承的文化活動。

加泰隆尼亞人的民族意識,撇開和中央政府的仇恨恩怨,自小在文化生活點滴養成,例如舞蹈sardana、疊羅漢castell,一切自然而然積累深厚。

(30分鐘疊羅漢濃縮為一分半的影片。看過影片,你就會感受加泰隆尼亞人從小滋養的文化氛圍。)





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

法國馬賽親子遊 凌亂卻美麗蓬勃的地中海之都



什麼在你的心目中百看不厭?左看右看上下顛倒,遠觀近視,依舊讓你心曠神怡。熱戀的情人?馬賽舊漁港,就有這種奇妙的魅力。無論是早晨七點,或是入夜燈火閃爍、白天尖峰時間人潮熱絡,停滿白色調遊艇和小漁船的舊漁港,好像一幅3D繪畫,隨著你的角度,展現它親民美感。 




清早,走出見證馬賽城市發展的斑駁老公寓,第一件事,打開「狗屎」偵測機,深怕踩到臭地雷。 尋覓巷弄間飄散可頌香味,供應新鮮法國長麵包baguette和各式酥皮糕點的麵包店,早上六點半開市營業,一個溫熱酥脆的可頌、一杯濃黑咖啡,便是一天的起點。 



停泊生猛海鮮和吐納歷史文明的舊漁港


蔬果市場忙著排列來自各地的農產品,菜販細心擺設,就像出售高檔名牌皮鞋皮包。馬賽自古和北非濃烈交流,現在自許地中海首都。從蔬果市場便能看出飲食文化的交流,翠綠香草攤販,小心翼翼堆疊各種香草,有專屬普羅旺斯家常料理,也有北非民族不可或缺的香料,真想每種都買一把烹調!最後,萬般猶疑之中,我選了西洋扁葉香菜、蒔蘿、蔥、黃色檸檬、乾燥月桂葉和麝香草,煮了一鍋全家回味無窮的綜合海鮮orzo(外型似米的義大利麵)。 





公寓鄰近舊漁港,旅遊第一天早晨八點前,我們便按照觀光指南建議,前往漁港湊熱鬧買魚。就在我遊走兩攤魚販,比價、比新鮮的時候,開著小漁船載著新鮮魚貨的漁夫陸續上岸,我們四個觀光客看得目瞪口呆!漁夫在藍色攤位倒入少許海水,接著倒入活蹦亂跳的魚兒們,這個比台灣現撈活魚還來得更生猛!我喜滋滋採買現釣活魚和一尾難得買到的有頭有尾有眼有嘴章魚,彷彿中了樂透大獎。 




馬賽的歷史精華人文史故,老的新的,停靠舊漁港放射而出。新舊交融的,例如阿爾及利亞裔法國建築師Ricciotti巧妙利用空橋連結古堡壘的MuCEM(歐洲與地中海文明博物館)、英國建築師Foster反射人來人往的鏡亭,全都矗立在舊漁港旁。



舊市區偶而撞見著狗屎地雷和亂丟的垃圾,防不勝防的城市缺德。所有家庭垃圾完全不分類,通通塞進同一個垃圾袋,這是讓習慣整齊市容和垃圾分類的我們,需要時間適應的缺點。環繞漁港的碼頭大道,也許加強清潔,觀光客倒是悠哉步行,和馬賽文明一起吐納微鹹海風,沉浸在地中海專屬的蔚藍色彩。



更新味蕾裡的海產資料庫


街頭露天專賣海鮮貝類的店家,似乎是此地常見消費行為。我在公寓附近的甲殼海鮮店家,買了一公斤近八歐元的活螃蟹,接著又購進生平第一次吃的海膽、當季淡菜。等待我街頭採購海鮮時候,孩子們看著張牙舞爪的龍蝦和橫行的螃蟹,生動又鮮美的海洋味,永遠框在旅遊影像裡。



離開馬賽那天,我們來魚市場做最後巡禮。故意九點姍姍來遲,果然辛勤的漁夫們已經停妥小漁船,在藍色攤位展示今早的漁獲。曬乾的小海馬旁,我見到紅珊瑚色圓盤,心喜見到沒吃過的海鮮上岸,我要買一個吃吃看!趨前詢問,法國大嬸說:「這是海螺的外層,妳看像這樣,它會帶來好運。」她拿起海螺比劃給我看,這時身旁走來一位西裝筆挺的法國男士問大嬸:「您有烏魚子(poutargue)嗎?」



在馬賽的肉店、魚舖都可以見到穿著「白紗」的台灣烏魚子,包覆白蠟的烏魚子也間接說明它的高貴身價,每公斤從將近一百歐元起跳。我好奇的問這兩位馬賽人烏魚子料理方法,賣家大嬸和買家紳士滔滔不絕跟我分享他們的獨家食譜,物產美食,果然是通往法國人文的好指標。


得天獨厚的後花園山海捷徑


說到峽灣,我們想起北歐挪威。馬賽緊鄰「峽灣」Calanques國家公園,爬山遊水海陸相宜,好像台北人後花園陽明山。第一天,我們坐船遊IF島城堡。第二天,我們坐船欣賞地中海峽灣美景,碧海藍天,雖然秋天海風有些冷,但是看著攀爬白色陡峭石灰岩山岳的旅客,激發孩子們實地走訪的好奇心。 



靠著旅遊中心的指引,我們搭乘電車轉公車,40分鐘就抵達峽灣國家公園入口。當時是學校假期,許多馬賽人扶老攜幼都來上山下海。健行路線羽輕重量級都有,我們挑選了可以近海的步道,走在近似光禿的大石頭山裡,沿路花草景觀是典型地中海耐旱植物,迷迭香處處可見。昨天坐船從海觀山,現在踏實走在山裡,下坡走入峽灣,需要手腳並用,感受完全迥異。 



歷盡探險樂趣,四肢都要派上用場,走過峻峭山嶺,終於可以脫下蒙?了一層灰的鞋,雙腳泡在清涼的海水裡,輕撫海岸扁平小卵石,彷彿是探險健走之後的獎賞!好不容易得到的大海禮物,它歷經數千萬年河流沖刷和冰河雕琢,才有今日奇觀。不怕冷的法國年輕人,穿著短褲汗衫就從大石頭縱身一躍,享受擁抱迷離深藍海水和山岳美景。

這裡是國家公園,自己的垃圾自己帶。可是,屎尿只能找到掩蔽處,留在原地。雖然我很想念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廁所,然而設施便利,是為民眾著想?還是破壞自然景觀?不過,此地有些民眾不守規矩:我「自然解放」的樹叢隱蔽處,其他婦女也來過,女性生理用品隨地亂丟;禁煙標語掛在公園入口,路上依然見到忍不住煙癮的民眾。


烘培兩百年的紮實橙花香


馬賽位處深受觀光客喜愛的法國普羅旺斯區域,路上滿佈紫色浪漫薰衣草相關產品商店。含量72%橄欖油的馬賽肥皂當然不落人後,深沉橄欖綠佔有一席之地。一塊塊切割整齊的熟成肥皂,有時讓人眼花誤以為包裹糖衣的蛋糕。我們跟一位在小船販售肥皂的年輕男子買皂,他毫不猶豫拿起做皂專書,仔細介紹馬賽肥皂與眾不同的生產過程。 




流傳兩百年的橙香小船甜點navette,則是包裝了普羅旺斯香氛。它漂游在當地麵包店和觀光土產店,外型很像迷你版的法國長棍麵包,口感像是充飢果腹的食糧硬麵包,吃在嘴裡有如噴灑了橙花香水,久久不散。 

搭車北上前夕,我們再次拜訪遵循古法已經製造「小船」兩百年的老店,購買小船伴手禮。包裝袋上註明,如果保存在乾燥室溫,可以保存一年。沒有電冰箱和防腐劑的兩百年前,確實需要這類食糧點心。順便購買的杏仁奶油餅乾,跟小船放在同一個紙袋,也薰然了濃濃的橙花香味。因為它的芬芳歷史魅力,兩個孩子拒絕走進這間薰染橙花香兩百年麵包店,他們認為「太臭了」。 



臭與香、髒亂和蓬勃,總是我們的主觀偏見。就像馬賽舊漁港,究竟百看不厭抑或治安不良,終究是我們帶著有色觀光客眼鏡,難以忘記的回憶。 


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

另類社會觀光度假中心 相看法國核電廠


綠色鴕鳥頭埋入黃色核廢料圓筒,六月的太陽晚間九點往地球西方下降,炙熱光線改為暖色光芒。沉浸在溫柔氛圍的巨大鴕鳥,閃亮企圖啟示人心。它說著西方諺語「頭埋沙堆」,象徵逃避問題,這回它頭埋核廢料,諷刺比法兩國政府逃避核電危機。

「écolo(比利時法語區綠黨)昨天有三百人在我們這兒年度聚會,帶著鴕鳥到邊境的法國核電廠示威遊行。」位於比利時南方、緊鄰法國疆界的渡假中心主任跟我解釋;他往南指向藍色天際另一端,大煙囪彷彿站立綠色大地的長煙斗,徐徐吐納。那是在法國Chooz的「亞丁核電廠」,主任聳聳肩揶揄說,「各國都是這樣,總是把核電廠設在鄰國疆界。」他說的沒錯,比利時東邊的核電廠Tihange,數次因為老舊出現運作問題,導致附近的德國和荷蘭地方政府,聯手向比利時聯邦提起訴訟,要求停止運轉該核電廠。


渡假中心的美景


背看美景,遠方見到核電廠的吐納
主任再三解釋,「我們渡假中心是做社會觀光,我們鼓勵大家在一起,一起享受戶外生活,一起運動,一起用餐。我們重視分享團體時光。」難怪,挑高的食堂和價格平易近人的餐飲部,使人舒適放鬆。以社會企業為本位的度假中心,除了希望在渡假心情放鬆之際,找回人類之間基本的友愛關懷,也重視食物正義。公平貿易茶、咖啡,牛奶、乳酪、蔬菜水果來自地方農業,廚師素質能做出各種可口蔬食餐。秋天的狩獵菜單,還有來自園區維持數量平衡而宰殺的山豬肉特產。


讓人很想一直坐著聊天的餐廳

雖然這裡距離住家遙遠,從比利時薩克斯風發明者的薩克斯家鄉Dinant,轉車之間,沿路依山傍水,風景如詩如畫,真希望永遠停留在眼睛視框裡。難怪D城雖小,可是吸引各國觀光客,甚至有直達機場的火車。順著謬思河岸往南行走的目的地,讓我見識定位不同的社會觀光度假中心,以及計較營業利潤的傳統度假中心。

沒有能源政策的比利時無法甩開核能的依賴,願意當綠色鴕鳥埋頭沙堆,每當政治經濟利益當權者風吹草動,2025年核能退場的理想立刻遭受質疑。可以跟比利時唱擁核雙簧的台灣政府,連日高溫、台電人員失誤導致大停電、颱風吹倒電塔,不願放棄核電的呼聲更加嘹亮。

結論只能自我安慰,好在比利時電價貴,不像台灣電價超便宜(備註3)。人民用電超有感,容易喚醒民眾永續能源使用意識;面對比利時早該除役關閉的核電廠,比、法、德三國民眾心手相連,超過五萬人手牽手串人鍊。隔壁鄰居德國更是放棄化石燃料的全球能源轉型好榜樣,好在有好鄰居,可以借給提不出能源政策的比國拼湊參考。


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

舌尖上的布魯塞爾 秘魯中國炒飯 arroz chaufa


上週去菜市場,見到在市場擺攤賣街頭小吃的秘魯廚師熟練揮動炒菜鍋,火勢簡直要燒掉帳篷!因此決定本週一定要去吃磅礡鑊氣的秘魯炒飯arroz chaufa。

吃完平時雙倍份量的午餐,味道對我來說有些太鹹;抹淨嘴巴,微撐的肚皮,還是很滿意這道華人會稱為「雞丁蛋炒飯」的秘魯炒飯。



這道菜引領我認識中國廣東移民秘魯歷史,以及透過網路照片知道利馬滿街的中國餐廳CHIFA。arroz chaufa雖然是西班牙文,但聽來就是「炒飯」!CHIFA則是廣東話的「吃飯」。

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

地球暖化的吃肉原罪。如果不吃肉 換吃什麼?


「素食?沒問題。魚可以嗎?」每當我接觸新的外燴業者,詢問能否製作全素餐點,對方總要確認「全素」的定義。

「我們這次會議參加者有40%要訂素食。我看以後會議報名表直接問誰要吃肉,而不是誰要吃素。」五年前,我在某個歐洲公民團體和同事確認訂餐時,他認真提議下次改變會議報名表內容。現在,歐洲非營利社團勞工的素食比例,確實越來越高,許多進步社團內部環境政策,規定員工團體訂餐或舉辦活動只限素食/蔬食餐。


少一點兒牛屁


比利時環境團體對於飲食的共識是,消費在地農產品,攝取植物蛋白,取代人類因為生活富足而習慣的動物蛋白。換個不繞口的說法:少吃肉,為了下一代兒孫,抑制地球暖化速度,救地球。

平時我們以為交通工具和工廠大煙囪排放廢氣是地球暖化的肇事者,可是吃肉背後的事實和理論基礎,是我們較少看到的地球溫室效應細節。以比利時來說,比利時農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國10.8%,相較於交通21.7%,雖然不是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大宗,但是其中畜牧業的牛放屁,也就是甲烷,猛烈加速溫室效應。一頭牛每日可排放最多300公升甲烷CO4,甲烷的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。如果牛羊豬和人排排站放屁,牛排放甲烷是人類的一千倍。以下表格是每年甲烷重量比較。



120公斤
8公斤
1.5公斤
0.12公斤


如果換成吃一磅(0.453公斤)當地的馬鈴薯、蘋果、蘆筍、雞肉、豬肉、牛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換算成汽車的碳排放量,可見吃肉尤其是吃牛肉的驚人碳排量!換言之,一公斤牛肉 = 14.8公斤碳足跡 = 開71公里汽車;比利時販售一人份牛排約400到600公克,吃一次口齒留香的牛排,相當於開車35公里。我們不要忽略屁屁解放之後,糞便仍散發甲烷,處理動物糞便也是棘手的環境污染問題。


©all-creatures.org

畜牧和養殖業的碳排量兇猛夠力名列第一,其次是比利時溫室蔬果消耗的能源。所以少吃牛肉、吃當季當地蔬果,以植物性蛋白質替代動物蛋白質,便能有效降低農業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。

由於工作的關係,我吃過各類歐洲全素產品,來說說讓我嘴饞的前三名。

最愛肉肉替代品第一名:有機豆腐


阿彌陀佛,比利時超市的植物蛋白質產品跟動物肉類放在同一區,這裡佛教不盛行,沒有不殺生的觀念,而是認為植物蛋白質是肉類替代品,所以應該緊鄰上架。

來自我的飲食文化習慣,我最喜歡各廠商製作的有機豆腐,其實是台灣說的老豆腐。我常常就在辦公室廚房製作冷的或熱的午餐豆腐沙拉,大方吃我最愛的有機老豆腐,這群西方人同事沒有人會投以異樣眼光,因為黃豆製品、麵筋食品,都是他們攝取營養的肉類替代品。甚至有時帶著羨慕眼光,因為飲食文化的隔閡,他們無法徹底體會黃豆製品的天然美味。

說來好笑,從主婦聯盟推動校園非基改食品,我才知道自己吃了數十年的飼料級黃豆,也才解開我對比利時有機豆腐的疑問:為什麼這種豆腐的味道我在台灣從未吃過?可是它的濃郁豆香和我自製的豆漿豆渣好相近? 




最愛肉肉替代品第二名:Quorn


第一次吃到Quorn是一道焗烤菠菜千層麵,廚師在蔬菜和白醬裡,放入丁狀Quorn。奇妙卻帶unami鮮味,讓我印象深刻。1985年Quorn誕生於英國,2015年菲律賓食品集團買走,所以歐美紐澳和菲律賓都可買到,台灣好像還沒見到? 




它的主要原料是蘑菇菌類培養而出的食物,因此用商標名稱做為商品名。在超市可以買到原味或已經調味的Quorn產品,依照各國當地民眾口味推出不同產品,例如比利時人最愛的肉丸。我最喜歡的是胡椒排,和可以自己加料的丁狀原味。我曾經欺騙我家的肉食動物,Quorn香腸取代真肉香腸做成熱狗麵包,他完全吃不出兩者差別;或是素肉丸淋上醬汁(照片右下方),餐桌上沒有人評論真假肉丸,可見口感和調味已經出神入化。

想要攝取低熱量食物的人,它是蔬菜以外最好的選擇,熱量遠低於黃豆製品,可是營養不相上下。 

100公克熱量(卡)
Quorn basic105
有機老豆腐121
去皮雞胸肉145.8

最愛肉肉替代品第三名




我自己利用烤箱製作的超低油麵筋其實是第三名,可是難買到小麥麵筋粉,只好略去。第四名的豆豆上榜前三名! 


混合不同顏色扁豆搭配綠色蔬菜,淋上油醋醬汁,配新鮮麵包,便是一道可口又營養的餐點。現在當紅的各種口味鷹嘴豆泥,一起和生菜做成三明治,是不吃奶製品素食者的可口選擇。我還喜歡做另類豆腐,例如緬甸鷹嘴豆豆腐(第一張照片)、豌豆涼粉。 



家裡糧櫃儲藏各色豆子,扁豆很容易煮熟,做湯、鹹派、焗烤、沙拉、燉煮、蒸飯,都可以派上用場。需要提前泡水的黃豆、白豆和鷹嘴豆,我常做成豆泥、或和蔬菜番茄或香腸一起燉煮,沾麵包、拌麵、沾酥脆的薄餅,都是忙碌上班族一鍋煮的最佳選擇!


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

假期後納粹遊行墊檔新聞 走進世界大戰、暴力和大屠殺的深度旅遊



聖誕節和新年中間的一週,對歐洲新聞媒體業來說,就像台灣農曆年假期,總是重複可有可無的老掉牙新聞。就在這種變不出新花樣新聞,也「欠缺台灣媒體創意」做求籤新聞的時刻,台灣來的學生納粹遊行,符合過節趣味和社會意義,滿足了缺稿胃口。



文明歐洲隨處可見的血腥過去


學生裝扮納粹遊行、自製坦克車、行納粹禮、校長鞠躬道歉的影像,有如流行感冒散播效率,26日下午,從歐洲的網路媒體,快速傳染到報紙和電視新聞媒體。27日早晨新聞,我快按遙控器,在幾個泛歐新聞媒體台跳來跳去,好像孫悟空的緊箍咒,脫不去的咒語。

如果我能搭乘時光機重回高中迷惘卻要爬梳真理的時光,在學校校慶的集體壓力下,如果沒有高人指點,大概一樣會搞出類似納粹遊行等花樣,自我以為「創新立異」的把戲。

二次世界大戰、納粹和大屠殺,往前回溯還有一次世界大戰,通通發生在「文明」歐洲。因此,此地民眾很容易接觸戰爭、和平和集體暴力的反省,例如矗立數百個墓碑的戰死將士墓園、排列血腥照片的博物館、戰爭紀念碑,以及殺戮百萬生命的集中營。走過這些地方,讓我戴上另一付眼鏡,學習歐洲社會的集體沈澱。



戀人的戰爭墓園約會


沈溺談戀愛階段,有天柳哥提議,「我們去西部的Ieper(Ypres)看看吧,妳還沒去過那兒呢。」說走就走!有誰不喜歡出門玩呢?!那裡快到海邊了,也許我可以嗅到一點兒海風氣味?或許還可以吃到海鮮?我在心裡打著如意算盤。

他停妥車,我轉頭一看,車旁是一大片數不清的潔白墓碑,碧草如茵更襯托白皙墓碑的莊嚴。我瞪大了眼看他、又看看幽靜的墓園,我問,「我們來這裡做什麼?」「我覺得這是我的國家的歷史,妳應該會有興趣。」這…是另類約會地點嗎?不過,他說的沒錯,觀光客我去過巴黎羅浮宮、羅馬競技場、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、倫敦鐵橋……,壓根也沒想過領略上個世紀民不聊生的歐洲現代大戰社會。 



  Lijssenthoek Milit. Cemetery ©️ wikimedia

數百數千數不清的白墓碑,整齊劃一列隊,彷彿軍人生前行軍作戰,這幅場景朝我投擲震撼的問號炸彈。公墓裡的往生將士非常國際化,英國、紐西蘭、法國、印度等國,甚至中華民國。

由此,我有了兩個大問號??兩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勝國和戰敗國,如何回頭觀看血腥的過去?如何跟民眾和未來的一代,傳達戰爭乃至暴力的省思?

從課本和台灣社會氛圍,我學到「蔣公以德報怨」、「日本鬼子侵中佔台」,然後呢?蔣介石是偉人,日本軍閥殺戮無辜百姓,然後呢?二次世界大戰對我來說,是選擇題和填充題,也是國定假日和電視放送的蔣介石閱兵黑白片。再來是自己摸索的台灣抗日歷史,以及電影賽德克巴萊。

接下來我要分享幾個加深我的「有色眼鏡」,學習歐洲社會集體沈澱的轉折。



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之家為起點


安妮之家是我第一個接觸跟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的真實起點。相較同樣享有盛名的博物館,安妮之家很小,但是善用每個空間和遊客轉身之處,提供互動的認識當時民間社會旅途。走到終點,我見到書架上陳列各國語言的「安妮日記」(影片版),台灣出版的繁體中文版沒有缺席!我倒是覺得慚愧,怎麼從沒聽聞過這本書。 




傳統的國防軍史館,展示軍備實力,歌頌國軍偉大。德國國防部2011年在德勒斯登重新開幕「軍事歷史博物館」,博物館介紹說,「這不是一個典型的軍事博物館」。我很想看看誕生納粹的國家,如何呈現武力、論述自己殺害數百萬人的罪行,可是很怕浪費錢去見到歌功頌德殺人魔。

忐忑不安走入這個同是設計柏林猶太博物館的美籍波蘭裔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改造的地方,館方捨棄古往今來武力進步史敘事,每到一個歷史片段,呈現在那個刀槍下的庶民生活和社會氛圍。最讓人好奇的血腥篇章,館方檢討納粹興起,包括國軍制服演變,捫心自問是否走出納粹的影響。





每個主題區藏著一個專門為年輕訪客設計的遊戲櫃,例如這個櫃子放滿了水晶球,球裡有人偶、動物、房屋傢俱等等不同日常生活場景,訪客一個個拿起,注視水晶球,然後看球下說明;轉動水晶球體的時候,裡頭亮片翻天覆地,好像進入另一個世界,原來水晶球的場景是納粹掌權後,逐一剝奪的猶太人公民權利。有趣可是意義深遠的遊戲式設計,難怪,我見到不少家長帶著國小年紀的孩童,拿著學習單,完成問答遊戲。

在新建博物館部分,則從戰爭與動物、戰爭與媒體、戰爭與現代仇視等等角度,攤開檢視德國的社會衝突。附帶一提,最頂樓可以眺望德勒斯登市景,可是大門的中文翻譯很奇怪。



德國柏林矗立數百個象徵棺材墓地的「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」(第一張照片),當時我在冬天造訪,數百個黑色「棺木」上,鋪砌一層白色積雪,黑白對比,凝重淒涼,無時無刻提醒後人,不可重蹈分類人群貴賤錯誤,甚至奪取性命。穿越有如棋盤佈局的黑色棺木走道,來到地下展覽廳,敘說一個又一個燦爛生命故事,可是納粹劃下相同的屠殺結局。


國小學生的戰爭暴力教育


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年紀念,孩子們的學校做了一個跨年級的和平教案,包括陶藝、寫作、戲劇、歌唱、動畫、勞作、繪畫、音樂劇等。我這個只有參加過升旗和音樂會緬懷先烈將士的島國子民,對於校方想要傳達給孩子(和家長),關於衝突、仇恨、暴力、妥協以及和平的深度及用心,非常佩服和讚賞。 






邁入雞年的除夕夜,恰巧是年度大屠殺紀念日。比利時荷語公共廣播電視兒童新聞Karrewit,採訪一群11歲國小學生,參觀位於梅赫倫Mechelen的大屠殺暨人權紀念館,館方藉由當年11歲的倖存者西蒙口述,讓相同年紀的孩子體會納粹暴政下的百姓處境。

以下這段影片是紀念館丟給比利時社會和每位參觀者的問題,內容寫實,我認為適合國小高年級以上者觀賞。館方對照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屠殺、現在社會細膩難說的集體霸凌,反省區分我優你劣歧視行為。 



KAZERNE DOSSIN - introfilm NED from Kazerne Dossin on Vimeo.


二次大戰抗日和白色恐怖壓迫人權的沈澱交集

某日才跟孩子們蒐集了很多郵戳,
走出郵政博物館,在建國中學和植物園附近,見到優雅有歐洲1920年代現代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的前美國在台新聞處,掛著「參觀入口」箭頭,我跟孩子說:「這裡也可以探險!」三步併兩步,不明究理逕自踏入。 

義工彬彬有禮拿出簡介,跟我們這群庸俗的觀光客解釋,這裡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。盛暑午後,只有我們一家四口在館內參觀順便吹冷氣。

我見到為了躲避查緝,因此搭建幾乎不見天日的藏匿小窟,使我想起阿姆斯特丹的安妮之家;展覽板上一張又一張的罹難者照片和故事,勾起我在歐洲土地上走過的兩次世界大戰反省回憶,想起比利時西部絡繹不絕的英國中學生,他們校外教學緬懷墓園先烈和參觀In Flanders Fields博物館。

我問義工老師:「這裡很棒很有意義啊,平時是不是會有許多學校帶學生來參觀呢?」義工老師嘆口氣:「台灣人不喜歡談死亡,很多人覺得這裡好像靈堂。」我徹底忘了忌諱死亡的文化脈絡,如果德國柏林的「歐洲猶太人罹難紀念碑」幾百塊如棺材的黑石,放在台灣都市,或許流傳鬼故事會多過反省侵略、暴力、壓迫和道歉。

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

好讀中文時光 床前台灣繪本電子書


晚上有床前讀書時間,孩子們迅速換洗完畢,上床就位,等待我端出平板電腦,滑出趣味的台灣書。「哥哥讀到哪裡?」我滑到有書籤圖案的書頁。「他怎麼可以比我多?!」兩人的床前台灣閱讀時光,也是爭風吃醋的親情競賽。

從孩子會看圖像、聽故事的幼童年紀起,每晚靠著台灣出版的中文繪本,度過短暫卻溫馨的床前閱讀時光。所以,我的繪本需求很高。

每次回台省親,我總是在出發前網路跨洋為孩子購書。到了台灣好好玩,不浪費時間在網路購物。離台之前,再去書店繞繞,補幾本漂亮好看的繪本,然後提著網路書商包裝好的紙箱交付托運。可是,依然很快消耗完畢,我便自己口譯圖書館的荷蘭文兒童繪本,過一陣子,重複閱讀台灣坐飛機來的童書。孩子們從來不嫌棄一讀再讀,只要是符合心智年齡的故事,依然閱讀興緻盎然。

六歲起,每週有兩晚要去足球隊練球,加上難得可以晚睡的週末,我們的中文床前閱讀時間所剩無幾。去年,我常常偷懶,略過睡前閱讀時間。原因是忙,加上台灣空運來的書讀完了,網路電子書不太好用等等藉口。

這一兩年來,台灣的電子童書繪本越做越好。這個月是台灣的國際書展,不想自己空運書、也贊成用電子行動載具讀書的媽媽爸爸,利用書展期間,多買幾本電子書;我用線上國際書展和電子書兩個關鍵字找書。另外,我還喜歡借閱電子書,按次計費,如果你有合作圖書館的借書證,還能每月免費數次借書。如果你還有更多電子童書尋找和使用想法,包括繪本和兒童文學,歡迎交流分享。

今年,我立定2017年願望:每週至少有兩次睡前中文閱讀。雖然孩子不會自己閱讀中文,可是趁著他們喜歡聽故事的年紀,我要盡力滿足他們渴望台灣聲音的耳朵,展示對他們而言,是圖像而不是文字的正體中文。透過故事世界,超越我和孩子們平時的中文語境。欣賞書本的插圖,徜徉跨文化的想像宇宙。


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

食驗 自己做餃子和餛飩的快速方法


除夕夜這天,如果火車沒有誤點,我在晚間六點十分到家。我想親手做晚餐,製作和除夕夜、和孩子們心裡的台灣新年晚餐。上班媽媽就此坐困愁城。萬萬沒想到,我在40分鐘內完成桿皮、40個餃子包餡,水沸騰呼喚餃子下鍋,另一個煎鍋油熱等待餃子變身鍋貼。

沒有時間可以搞出年菜,只好提前備料。星期四晚上,打開周老師的壓麵機水餃食譜。麵團成形了,但不是漂亮的光滑圓球,向來我都是揉麵後直接壓麵,可是現在不允許;裝入乾淨塑膠袋,防止水分蒸發,讓它在冰箱裡休息24小時,內心祈禱明日桿皮順利。機器揉麵團的時候,我切碎尖頭甘藍菜、加入少許鹽、絞肉、現磨胡椒和小茴、芫荽粉、蒜粉等等,按部就班混合均勻一比一的菜肉餡料。也是放進冰箱,靜候隔日大年夜幕低垂。

回到家,小幫手聽到我洗淨雙手、安置妥當義大利麵壓麵機,立刻出動!首先,他熟練利用一小塊麵團清理機器。分割為四等份的麵團,一一被我們桿平為光滑的麵皮。平時我和孩子大約需要一小時壓麵皮,沒料到休息了一天的麵團如此乖巧,沒有任何抗議地任我們擺佈。就在我急著包餡的時候,孩子進入壓麵機最薄的刻度,繼續壓零碎邊角的麵皮,變成了我只做過一次的餛飩皮!大喜!連孩子自己都能壓出餛飩皮,可見麵團之溫馴!

為了節省時間和愛惜手做麵皮,我向來都是做長方形或三角形餃子。餃子皮的顏色樸拙不白皙,因為有機白麵粉其實不白,我還加了小麥胚芽,更難呈現白胖可愛的餃子形象了。

重點筆記:前天揉好麵團,麵團在冰箱充分養身休息,便能用壓麵機快速桿出合適薄度的麵皮,甚至輕易製作平時耗時耗力的餛飩皮。

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

獨一無二的環保快遞 腳踏車送貨到府



撐著傘,抵擋綿綿細雨。新年剛過,街道燈飾逐一點亮,為昏暗溼冷的街頭注入幸福暖意。我疾走穿越Mechelen梅赫倫主要購物街道,心裡回味讚嘆這個城市為了凝聚市中心人氣和永續生活品質的「環保快遞」計畫,迎面來了「空手購物」主角——配備小貨櫃的快遞三輪腳踏車。 

「快遞腳踏車」在歐洲城市愈來愈普遍,支持減碳和綠色能源的公司行號優先選擇快遞腳踏車,傳送彼此之間的重要緊急文件,快遞功能是傳統的last mile。標榜環保的餐廳外送業者,也利用腳踏車快遞、甚至使用都市裡的大眾交通工具,取代汽車或摩托車,運送餵飽身心的美食。可是環保快遞Ecokoerier,至今是歐洲獨一無二。

如果你曾走過歐洲大小城市鄉鎮,或許察覺歐洲市區空間設計和東亞城市規劃迥異:城市發展和居民的經濟活動以市政府或教堂前的廣場為圓心,跟著時間演繹,慢慢擴大商業圓周。攸關居民生活的一切需求,都可以在城市中心得到實現。「環保快遞」的終極目標是營造友善的城市商業中心,創造無車市中心,使民眾能自在、安心、安全的享受公共空間和日常購物;另一方面,促進地方經濟繁榮、創造就業機會、突顯地方產業特色。有遠見的歐洲城市,莫不以此為終極目標;然而網路購物蓬勃發展、開私人車最方便的大環境因素,變成永續城市生活的拉鋸戰。 


世界知名的掛毯修復工作室De Wit,位於15世紀興建的修道院避難所
獨一無二的購物腳踏車快遞不是憑空掉下來,也不是某人的神奇創意。他們從數年前和英國劍橋(還有一個歐洲城市,我忘了名字)一起參與泛歐的「腳踏車物流」先導計畫。從非營利組織的歐盟方案研究起步,加上有企圖心的市政府提出法令搭配以及財務支援,「環保快遞」突破last mile,增加first mile服務。也就是說,不僅運送消費者在城市血拼完畢的產品到家,還擔任市中心商店的儲藏倉庫,讓大盤商送貨到市中心外的倉庫,再由腳踏車快遞到市中心的商店。倉庫儲存的功能,結合腳踏車快遞,延伸變成市民和公司行號的庫存空間出租服務。計畫負責人說,合作的商家很樂意有這項first mile服務,因為商店多出空間,提高顧客購物舒適度,也能靈活調度商品陳設。

新創公司共用的coworking辦公室
你是一個消費者,你在不同商家購物後,帶著血拼成果到「環保快遞」收貨中心,當天晚上九點前便可在家收到。比利時商店六點關門,血拼到最後一秒一刻,接下來和好友家人上館子,酒足飯飽回家等候快遞。快遞費用五歐元,還可獲得Mechelen五歐元消費禮券,這是市政府推動經濟發展和提升環境品質的投資。有了「環保快遞」,市民不用開車進城購物,空氣品質和交通秩序獲得改善,順帶提升餐廳的營業額。「環保快遞」也是電子商務,它的app羅列市中心合作店家,民眾可以隨時隨地透過app或電話下訂單,商家確認後,交由「環保快遞」送貨。專案負責人說,合作商家裡有個「
養蜂人」,販賣特定消費者需要的養蜂產品,自從加入「環保快遞」計畫後,商店多出空間可以多擺幾項產品,愈來愈多顧客先上門收集資訊,然後網路下單,腳踏車快遞平常需要自己開車購物的貨品到家。

「環保快遞」除了交通、經濟、環境的永續目標,還有社會目標;優先僱用較難進入就業市場的求職者,並且提供職業訓練課程,希望為員工儲備更多就業市場的優勢。讓人意外的是,主辦單位收到不少主動投遞的履歷,這些主動求職者覺得可以整天騎腳踏車有助身體健康,而且可以接觸不同顧客和商家,是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工作。求職者的心聲再次說明,比利時北方平坦,許多人熱愛騎腳踏車,也是腳踏車快遞在各城市營運的客觀因素。

聖誕新年購物熱潮結束後,「環保快遞」的「空手購物」使命暫時劃下休止符,負責人透露說「環保快遞」還是繼續運行,也會將成功模式推廣到其他城市。但願很快的,「環保快遞」再也不是獨一無二。

附帶一提,這是2017年新年踏步走的其中一個活動。最重要的食糧是摩洛哥tajin,那一大盆六人份咕嚕咕嚕熱呼呼嗆著熱煙的tajin擺在我面前,好有火鍋fu,一個早上走在攝氏二度低溫寒風細雨的冷颼颼疲憊都不見了。